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亟待建立团结稳定大一统国家的现实需求,使得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民族政策与十七年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并肩,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双重的文艺约束,但民族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成了一种保护,允许了艺术家们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容纳了十七年主流电影所不能容纳的艺术元素,从而开辟了另一方艺术天地,成就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本论文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光明隐喻、身份隐喻和情爱隐喻为研究视电,探讨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及其民族、民间元素是如何糅合于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丰富折射着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魅力。第一章分析建国后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的产生过程,探讨《内蒙人民的胜利》在主题、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政策的双重约束、人物设置、情爱故事、民族元素等方面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产生的范本作用及深远影响。第二章结合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中的理论,研究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出现的疾病隐喻的类型、疾病隐喻的特征以及疾病隐喻的作用。第三章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光明隐喻的内涵、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光明隐喻的多义性指涉,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一系列视觉/光明话语,隐喻党/毛泽东/解放军等为民族地区所带来的温暖与解放。第四章讨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身份与政治身份之间的不同组合所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探讨这种组合中出现的几类特殊人物形象:解放军、复原军人、养子养女等来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与民族、民间元素在电影中的体现。第五章通过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出现的情爱元素特征及其情爱隐喻模式的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女性社会政治地位的逐步提升。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的四个隐喻作为核心点来介入和探讨,首先就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出现的频率性和类型化而言,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疾病隐喻、光明隐喻,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这些隐喻,折射了十七年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对电影极大的干预与影响,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与同期的其他电影相比,在人物的身份设置上,当民族身份与政治身份形成不同的组合时,便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展现着明显的新中国力求通过影视媒介来宣传民族政策,建立团结和平的大一统民族国家的时代需求等时代印记;另一方面,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无论是涉及情爱主题的电影数量比例之高,还是情爱尺度的大胆,又都远超乎同期的其他电影,这一特征,弱化了政治意识形态在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僵硬性,塑造了鲜明真实的民族人物形象,提升了艺术魅力,强化了艺术价值。因此,本论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提炼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几个关键点,以点带面,串联起数个立体的截面,结合具体的史料和时代背景的分析比较,研究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及其民族、民间元素的糅杂化体现及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