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柽柳(Tamarix spp.)、沙拐枣(Calligonum spp.)、白刺(Nitraria spp.)灌木为对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过渡带上灌木“肥岛”效应的特征,探讨灌木“肥岛”的物种效应,并通过灌丛土壤属性在不同退化程度样地中的地域动态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属性影响的研究,揭示灌木对系统中土壤养分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机制,探讨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肥岛”的形成机理及其变化特征,并为本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提供一些依据。灌木“肥岛”效应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土壤细颗粒等在灌丛下聚集,使灌丛植被所覆盖土壤的肥力性状和土壤结构明显区别于未受灌丛影响的土壤,尤其表现在土壤表层,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梭梭、柽柳、沙拐枣、白刺灌木都存在“肥岛”现象,其土壤性状与“岛”外土壤的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2)灌木“肥岛”的土壤化学属性随着离灌丛中心距离的增加其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肥岛”由灌木中心向外逐渐减弱,其空间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变小,直至消失。3)“肥岛”非生物性限制土壤要素在不同的灌木周围分布特征不一样,它在“岛”中的含量可能高、也可能低于“岛”外土壤,或者两者无显著差异,其格局取决于该灌丛(直接或间接)与风、水等气候因子复杂的交互作用;4)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灌木“肥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物种效应。相对于白刺而言,柽柳对周围土壤的影响力更强,柽柳“肥岛”发育得更广、更深,更强,聚集的养分更多。灌丛土壤属性地域动态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从绿洲到沙漠腹地灌丛土壤养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都呈递减趋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壤结构也在恶化,但物理、生物作用和气候因子复杂交互过程形成的“岛”效应与灌木的生长发展相互促进,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肥力的保护,改善了灌丛下的土壤和微气侯条件,提高荒漠植被在逆境中的生存、维持能力和抵抗环境扰动的能力,延缓土地荒漠化。2)与沙漠边缘相比,沙漠腹地灌丛下的“肥岛”效应更强更深,说明干旱半干旱区灌丛“肥岛”的发育程度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灌丛对胁迫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着土壤属性的变化,土壤全养分和总盐含量表现为围封灌木地>沙障旁的灌木地>自由放牧的灌木地,速效养分总体上表现为围封地大于沙障的和自由放牧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也呈相应的变化趋势。过度放牧加强了土壤的风蚀,降低了灌丛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围封后灌木得到恢复,灌丛高度和冠幅增加,改善了灌木周围土壤养分状况。草方格沙障对沙障内的土壤肥力和结构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不如围封的明显。4)土地开垦加速了土壤表面的风蚀,从而可能加速土地的退化。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这种脆弱环境下,人为的滥垦和不合理的管理,以及过度放牧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