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穗期是水稻品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且与稻谷产量密切相关。探究水稻抽穗期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产量性状的遗传控制关系,对于水稻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Hd1是控制水稻抽穗期和感光性的核心基因之一,为水稻抽穗期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Hd1感光基因的感光性丧失,是早籼品种适应长日照下抽穗的一个重要遗传特性。本研究应用以早籼品种珍汕97和中籼品种密阳46配组构建的分离群体,开展抽穗期QTL分析,明确了Hd1感光基因在感光性丧失基础上对抽穗期、株高和产量性状的作用,并分析了其感光性丧失下对Hd2作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所述。从珍汕97/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筛选出1个剩余杂合体,构建了在第6染色体短臂Hd1区域分离的1个近等基因系F2(NIL-F2)群体。在该遗传背景为双亲随机混合的群体中,来自珍汕97的Hd1感光等位基因在自然短日照和长日照下分别促进和延迟抽穗6.99和6.98 d。进而应用以珍汕97为轮回亲本、密阳46为供体亲本的BC2回交组合,构建了世代分别为BC2F6和BC2F7的NIL-F2群体和世代为BC2F8的近等基因系群体。应用这些群体的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珍汕97遗传背景下,来自珍汕97的Hd1感光等位基因缺失了光周期敏感性,在自然短日照和长日照下均促进抽穗,并同时降低株高、粒数和产量;以2套近等基因系为基础计算,来自珍汕97的等位基因在2个群体中均促进抽穗6.14 d,并分别降低株高4.46和5.55 cm,减少每穗总粒数10.82和11.54、每穗实粒数6.82和8.00,最终降低单株产量2.16和2.23 g。针对实验室前期在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定位到的一个抽穗期QTL,在Hd1光周期敏感性缺失的遗传背景下,构建了在目标区间分离的7套NIL-F2群体,其中2套位于BC2F6、5套位于BC2F7;同时,针对该区间和Hd1所在区域,构建了包含所有4种纯合基因型组合的1套NIL。应用7套NIL-F2群体,通过各群体表型分布和QTL分析结果的比较,将1个控制抽穗期的QTL界定在约96.3-kb的区域内,序列比对发现该QTL为抽穗期基因Hd2。在所有NIL-F2和NIL群体中,Hd2均不呈光周期敏感性,密阳46等位基因在自然短日照和长日照下均延迟抽穗。NIL中4种基因型材料的表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光周期敏感性缺失的遗传背景下,Hd1和Hd2均对抽穗期、株高和产量性状具显著作用,二者对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作用以累加为主,而对株高的作用以重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