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当前,将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替代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迫在眉睫。环境绩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好坏,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对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梳理了产业结构变迁和环境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在明确两者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环境绩效的机理。其次,在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质量变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Moore指数法与全局DEA技术的SBM模型测算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产业变迁程度与环境绩效,并利用二者的测算结果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环境绩效进行初步的关联性分析。最后,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状况良好,进入产业结构改善环境污染的阶段。东部地区在三大区域中Moore值最高,即产业结构变迁升级程度最高,更趋合理化,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位次交替变化;(2)2000-2014年,我国环境绩效水平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东部地区的环境绩效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02年,西部地区的环境绩效高于中部地区,但在2002年以后被中部地区反超;(3)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升级对环境绩效改善存在显著正向作用,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绩效改善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显著;(4)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的提高与环境绩效呈正向变动关系,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及资源消耗对环境绩效有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环境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