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世界上小麦等麦类作物生产中的重大毁灭性的线虫病害。该病害在国际上引起的损失巨大,每年造成约7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安全。目前,我国16个省市(区)发现有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病原以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为主,部分地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vei)。目前,我国关于禾谷孢囊线虫(H.avenae)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侵染能力更强的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基础上,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侵染动态、小麦种质资源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以及菲利普孢囊线虫的田间化防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发现,甘肃省陇东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河北省和河南省均有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不同地区的田间孢囊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甘肃省陇东地区中,崆峒区和灵台县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最为严重,每100 mL土样平均孢囊数分别为13.4个和11.8个;合水县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最轻,每100 mL土样平均孢囊数为3.9个。陕西省关中地区中,发生程度最严重的是扶风县杏林镇,每100 mL土样平均孢囊数为19.1个;发生程度是最轻的是凤翔县尹家务乡、柳林镇和陈村镇,每100 mL土壤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2个、0.4个和0.5个。河北省中,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最为严重的是邯郸市大名县,每100 mL土样平均孢囊数达到36.9个,个别土样孢囊数超过50个/100 mL;石家庄市长安区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最轻,每100 mL平均孢囊数为6.3个。河南省中,发生程度最严重的是濮阳市南乐县,每100 mL土样平均孢囊数为51.7个,最严重土样孢囊数达到129个每100 mL土样;发生程度最轻的驻马店市驿城区,每100mL土壤平均孢囊数仅为1.7个。2.通过对河南许昌小麦田定点取样和连续观察,发现小麦播种后30 d(11月9日),菲利普孢囊线虫二龄幼虫侵入寄主植物根部,在小麦播种后40 d(11月22日)达到第一次侵染高峰;在小麦播种后80d(1月3日),土壤中未检测到二龄幼虫,在小麦播种后140 d(3月8日),根内检测到二龄幼虫侵染;160d(3月28日)左右,二龄幼虫达到第二次侵染高峰,同期观察到大量的三龄幼虫(3月28日)和四龄幼虫(4月8日),4月中下旬形成白雌虫并开始脱落;5月27日,小麦进入收获期,土壤中检测到大量的褐色孢囊。3.本文通过田间病圃法评价134份小麦种质资源对菲利普孢囊线虫的抗性,试验分两年进行,采用Andersen等抗性评价标准、Nicol等抗性评价标准以及Soriano等抗性评价标准作为三重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田间表现为抗病(R)的小麦种植资源共有4份,分别是:CA12022、2018J1京411、2018C5 Iris、2018B4 EraZ。其中,2018J1京411和2018C5 Iris的单株白雌虫数分别为1.6个和3.6个,在Andersen等的评价标准下表现为高抗(HR),CA12022和2018B4EraZ在Andersen等的评价标准下仅表现为中抗(MR)。4.2018~2019年,开展菲利普孢囊线虫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湘农(1∶35)、甘农1号(1∶35)和甘农3号(1∶35)等种衣剂对菲利普孢囊线虫都有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别为44.75%、34.92%和32.49%,其中湘农(1∶35)防治效果具有显著差异,但小麦增产效果不明显。阿维菌素(1∶40)种衣剂处理防效较低,但小麦增产水平显著,增产率达到24.34%。调整播期实验结果显示:晚播1周对小麦防治效果为15.29%,增产率为14.07%,差异不显著,但晚播1周同时种衣剂处理防治效果为-14.18%,增产率也仅有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