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热应激期营养调控对放牧妊娠牛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评估营养调控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的放牧妊娠牛生殖相关激素水平、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天然草原放牧饲养下,肉用繁殖母牛养殖业采用营养调控缓解热应激提供科学参考。具体内容如下:试验一:选取夏季持续热应激天然草场放牧的西门塔尔妊娠牛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妊娠牛每天自然放牧,营养调控组妊娠牛在此基础上补充饲喂精料2.5kg/d。每天记录草场温湿指数,在试验期第1d、30d和60d早晨空腹进行颈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测定其生殖相关激素水平及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研究营养调控组和对照组妊娠牛的各项血液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营养调控组血清孕酮(PROG)、雌二醇(E2)、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调控组组内、组间血清催乳素(PR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增加(P<0.05)。2组妊娠牛血清促卵泡素(FSH)和溶菌酶(LZ)含量在试验期组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调控组组内、组间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增加(P<0.05),且营养调控组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组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营养调控组血清SOD活性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试验二:在血样采集当天试验牛采食2h后采集瘤胃液样本,测定其pH值、氨态氮(NH3-N)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比较研究2组试验牛瘤胃发酵参数在各试验期的差异。热应激持续天数对2组试验牛瘤胃pH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营养调控组有整体升高,对照组有整体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第60d,营养调控组瘤胃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营养调控组瘤胃pH整体有高于对照组趋势。营养调控组NH3-N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瘤胃NH3-N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营养调控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营养调控组组内在试验第30d和60d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第1d(P<0.05),但营养调控对试验牛瘤胃内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的含量及乙酸、丙酸的比值均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0.05)。试验三:与血样采集同步进行,用直肠取粪法收集新鲜无污染的肠道内容物样本,采用16S rRNA方法检测试验牛肠道菌群组成。营养调控组Chao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6组样本的所有有效序列被检测到7个优势菌门,9个优势菌目,26个优势菌属,随着热应激的持续以及营养调控的进行,营养调控组和对照牛肠道微生物个物种的丰度有明显变化(P<0.05)。在试验期第1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Parcubacteria、放线菌门、柔膜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30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丰度极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营养调控组(P<0.0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高于营养调控组(P<0.05)。在试验第60d营养调控组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牛肠道菌群疣微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营养调控组(P<0.01),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营养调控组(P<0.05)。LDA Score最大的为理研菌科瘤胃球菌科_UCG-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005)、Rikenellaceae、Candidatus_Saccharimona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
其他文献
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一种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上猖獗成灾的新害虫。本研究旨在克隆沙葱萤叶甲钙结合蛋白(calcium-binding protein,Ca BP)基因,分析其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谱,应用RNAi技术明确其对沙葱萤叶甲3龄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及存活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其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1.沙葱萤叶甲
泌乳期奶牛的高强度代谢以及泌乳前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引起的脂肪动员加强,均会导致体内自由基蓄积过多,发生氧化应激,进而引起产奶量和乳品质下降。壳寡糖(COS)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动物的抗氧化和抗炎症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奶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是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其抗氧化能力与奶牛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COS缓解PBMC氧化应激的机理,为通过营养调控缓解氧化应激,提高
随着内蒙古地区奶牛和肉牛养殖业的发展,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持续、反复、难治性感染,是否与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大肠杆菌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对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敏感?敏感药物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何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旨在阐明内蒙古地区犊牛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和耐药情况,以
内蒙古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绒肉兼用型绒山羊品种,其绒毛是重要的毛纺织原料,具有纤细、柔软、轻薄等优点。山羊绒是一种源自于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角质化产物,内蒙古绒山羊次级毛囊的生长周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绒毛的生长与脱落的过程与次级毛囊生长期的活跃增殖到退行期的凋亡再到休止期的停止生长的一系列周期生物学变化直接相关。研究发现许多1nc RNA在皮肤毛囊的生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因此本研
本论文研究了雌激素和催乳素单独或组合添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酪蛋白合成的影响,并从m TOR和JAK2-STAT5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的角度初步阐释了其机理,旨在探明促进BMECs酪蛋白合成适宜的雌激素和催乳素水平,为调控奶牛乳成分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三部分试验。试验一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雌激素(0、50、100、200、400 ng/m L)对BMECs增殖、酪蛋白基因以及m
梅迪-维斯纳病毒(Maedi-visna virus,MVV)是引起梅迪-维斯纳病(Madeivisna disease,MVD)的病原。MV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成员。病毒可引起绵羊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呼吸急促。目前该病几乎存在于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世界所有养羊国家,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现基本就发展到病程晚期,最终因各种继发性感染而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
CLA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使动物体内脂肪沉积减少,但并不了解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本论文运用动物营养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了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LA对绵羊脂肪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其可能存在的作用途径。本试验将18只绵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羊,分别为对照组、1.5%CLA组和3.5%CLA组。试验期75天,其中预饲期15天,正饲期60天。试验分为以下内容:试验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CLA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是由猫冠状病毒所致的进行性、高致死率(100%)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原为猫冠状病毒(Felinecoronavirus,FCoV),属于α冠状病毒-1的一个亚种,单股正链RNA病毒。RNA病毒由于缺乏内在的校对功能,可以迅速突变,导致新病毒的出现。尽管FIP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但仍然没有有效的疫苗,而且我国关于FIP完
黑须污蝇是侵害双峰驼阴道引起阴道蝇蛆病的主要病原,给骆驼的繁殖及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超景深成像仪对雌雄黑须污蝇尾器进行鉴别,通过扫描电镜对雌雄触角形态观察,以雌雄触角为样本进行转录组研究以及嗅觉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雌雄尾器结构区别是雌蝇腹部末端边缘呈锯齿状,尾器向内凹陷,肛乳突呈灰白色。雄蝇腹部末端边缘平滑,尾器向外凸起,暗黄色囊形突呈匙状膨大。2.黑须污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非编码RNA,它在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对m RNA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绒山羊毛囊形态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上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形成基板(Placode,PC)和真皮聚集(Dermal Condensate,DC),这期间涉及到多个信号分子动态调节,但这些关键信号分子诱导的相关细胞生物学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内蒙古绒山羊胎儿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