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债券的收益率和到期期限的之间的关系称为债券的期限结构,反映了时间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一直以来是金融经济学家的研究热点。
该文首先回顾了国外文献:从传统的三种期限结构理论谈起,这三种理论分别为无偏预期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长短期利率是同时上升或下降的,缺陷在于会出现长期利率小于短期利率这种与实践中经常向上的期限结构不相符合;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市场是分隔的,人们是有风险偏好的,市场分割理论虽然弥补了无偏预期理论的缺陷,但是它的缺陷是无法解释为什么长短期利率同时发生波动的现象;而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个折衷的理论,可以同时解释向上的利率结构形状以及长短期利率同时发生变动的现象。
在布莱克和休斯于1973年提出的研究方法的启发下,经济学家开始使用连续时间数学分析工具来研究利率变化的动态性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Vasicek于1977提出了Vasicek动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利率的均值回复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整个利率期限结构可以由一个显式表达出来,但是它有一个潜在的缺点,就是在其理论结构下,可能会出现负利率;CIR模型不但考虑了均值回复,相比Vasicek,利率的波动率不再是常数而是时变的,跟利率有关,而且避免了负利率的出现。Rendleman和Bartter模型假设利率服从像股票价格那样的几何布朗运动,具有常数期望增长率μ和常数波动率σ,其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Chan等人1992年提出了一个包括8个特殊模型的一般模型,用GMM方法估计出了一般模型参数,同时也拒绝了特殊模型存在的合理性。上面的几个模型都是均衡模型,与均衡模型相对应的是无套利模型,典型代表有Ho&Lee模型(1986),Hull-White模型(1992),HJM模型(1992)。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最新进展有市场模型,随机弦模型,非参数模型,跳跃模型等等。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利率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摸索过程。目前,研究还是停留在对国外利率的介绍和实证的层面上,如祝红武(1994),谢赤、吴雄伟(2002),李和金(2002)等人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文要估计的模型,写作思路为:首先确定了选取利率数据的两个原则,在这基础上,选取了R007数据作为最适合的瞬时利率替代,为正确估计模型打下了基础;二是在传统水平模型和GARCH模型的基础上,又特别构造了4个新模型,这些模型综合考虑了GARCH模型和水平模型的优点,利率的波动项不但跟利率水平有关(称为利率的水平效应),而且和过去的波动相关(被称为GARCH效应),最后还考虑了利率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无论是估计结果还是统计量的检验都显示这种非对称性影响是存在的。金融数据分布往往不是正态分布的,具有厚尾特征,为了验证这种特征的存在以及其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随机项分别做出了正态假设和T分布假设,在这两个假设下,分别估计了模型和做了各种统计检验;三是在模型估计方面采取了MLE方法,相对其他估计方法,较为准确,并用条件矩检验,模型预测力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构造模型是个更一般的模型,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