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活性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wz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是和多种癌症相关的两个关键靶点酶,研究发现多靶点抗癌药物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降低副作用,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目的是设计合成一些新型双靶点抗癌化合物,可以同时抑制两个靶点蛋白的活性。不仅可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而且为多靶点药物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首先,在化合物设计方面采用药效团拼合的方法去设计双靶点抗癌化合物。其次,在合成化合物路线方面通过借鉴文献以及查阅Scifinder的方法来设计化合物合成的路线。再次,在后期的生物活性检测方面,运用抗增殖毒性实验、In Cell-western以及酶活性研究来检测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对于靶点酶的抑制作用。最后本文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研究化合物的成药性以及和与靶点蛋白结构的结合模式。结果:本文运用药效团拼合的原理,基于靶点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BIX-01294的母核喹唑啉双环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Vorinostat改造,成功设计了三个系列的目标化合物。通过借鉴文献以及查阅Scifinder,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成功设计出五条合成路线。化合物分别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和4-甲氧基-2-氨基苯甲酸等为原料,成功合成了23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的全新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经过了1H-NMR和13C-NMR的结构验证。对于化合物的后期活性测试实验,经过细胞抗增殖毒性实验、In Cell-western以及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QZ-8(14)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筛选结果,细胞抗增殖实验中,QZ-8(14)对于肿瘤细胞(MDA-MB-231、MCF-7、A549、HCT-8)的EC50值分别约为10μM、37μM、36μM、73μM左右;对于HDAC的IC50只有6μM左右;在In Cell-western实验中对于G9a的IC50只有7μM左右。通过生物活性实验筛选出来的化合物QZ-8(14)经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Discovery Studio的ADME预测功能的预测结果,成药性良好;运用Schr?dinger Suite软件把QZ-8(14)与蛋白晶体结构精密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QZ-8(14)和双靶点的结合模式都非常好,可以和双靶点蛋白之间产生良好的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运用药效团拼合原理成功设计了一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双靶点抑制的目标化合物,经过借鉴文献及Scifinder等资料成功合成了23个全新的目标化合物,合成出的目标化合物通过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化合物QZ-8(14)表现出较好的药理活性。药物成药性测试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化合物QZ-8(14)表现出较好的成药性预测结果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从企业需求→案例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巩固→软件评测等一系列的教学步骤。
新时期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兼具传统工程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具备创业精神、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福州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人才新要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正>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同以往相比呈现了重大变化。从管理体制看,电网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电网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应当重新界定电网企业基础管
在人力资源(简称HR)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关键环节,直接影响HR的管理效果。目前,事业结构绩效考核环节缺少健全的考核体制,不能开展更为科学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制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腔内吻合口瘘的临床特点及有效诊治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3年5月~2013年1月19例胸腔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病历资料,早期造影诊断,早期有效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显示:被试的焦虑和自
介绍1例急性重症心肌炎患者病例情况和治疗中的药学监护,并对治疗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
以早熟品种中薯3号和加工品种大西洋脱毒试管薯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休眠块茎芽薯分离培养,研究休眠块茎上芽离体培养后的生长发育变化.初步结果表明,休眠马铃薯块茎上侧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