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策略是学习者在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知识的缺乏而采用的方法(Paribakht 1985,Corder 1983,Faerch & Kasper 1983),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交际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受到语言水平的影响(Tarone 1973,Eillis 1983,Bialystok 1983)),即语言水平的高低会影响策略选用的类型和效果,而另一方面,策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又可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即有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Kasper 1983,Tarone 1980,陈思箐1992)。 目前,在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上,外语教学领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策略能力不需专门训练,它将随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加强(Kellerman 1986)。另一种则认为策略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集中训练而得到发展(Chamot&Rubin 1990),本研究旨在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交际策略教学的可能性和最佳途径(即为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是显性训练方法是否优于隐性训练方法?)实验中自变量是显/隐性方法的差异(不用的策略训练方法),因变量是学生交际能力(效率)。实验组运用显性训练方法,对照组运用隐性训练方法 本文共五章: 第一章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了研究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交际策略和策略能力的定义,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隐性与显性,批判与鼓吹两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交际策略训练的研究。介绍了O’Malley的策略训练模式CALLA和课堂评估的理论。 第三章描述了对中学生进行交际策略训练的实验。30名来自白银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分成两组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实验,实验组接受显性训练,对照组接受隐性训练。策略训练的效果以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评价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以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方式定期进行;终结性评价以实验后测试的形式,采用彭启贵(2000)为测试工具,将交际内容录音,整理,统计并评价交际效率。研究表明:接受显性训练的学生在表达困难概念和意义时比接受隐性训练的学生表现得更恰当有效,他们更少地运用低效的策略(如省略策略和母语源策略)。但在第二语言策略的使用上,两者无明显差异。 第四、五章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且给未来的研究者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