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是油气聚集的主要沉积相带,是一构造稳定、地形平缓、水体较浅、物源充足的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佛古塬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是主要产油层位。本次研究以佛古塬地区内459口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根据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测井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等理论,结合测井曲线特征,通过岩芯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试验、粒度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对佛古塬区长6地层进行对比与划分,对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和胶结作用通常使得储层非均质性增强,而溶蚀作用使得储层非均质性减弱。具体结论如下:(1)佛古塬区长6油层发育浅水型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2)通过岩芯观察及岩性分析,佛古塬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胶结物为绿泥石、方解石和石英;沉积构造常见平行层理、变形层理、交错层理和垂直虫孔等,见植物碎片、植物茎干;孔隙类型主要由粒间孔、粒内孔、溶蚀孔和裂隙孔组成;压汞试验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以孔径小、喉道细为特征,具有中等排驱压力、略粗歪度、孔喉分选性好、连通性一般的特点,属小孔细喉-小孔微细喉型;(3)通过分析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发现其控制着储层岩性特征和物性的非均质性。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主砂体部位非均质程度较弱,河道边部和河口砂坝非均质程度较强;席状砂渗透率值大于分流河道的渗透率值,陆岸非均质程度较弱,向海岸强;水下分流河道凹岸渗透率值大于凸岸的渗透率值;河口坝上游非均质程度较弱于下游,中部渗透率值大于两边的渗透率值;(4)佛古塬区浅水型三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水浅流急,水动力条件强,在水下分流河道粒度相对均一,非均质性弱;河道侧缘、河口坝、水下天然堤等微相水动力条件弱,非均质性相对较强;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砂体致密,物性变差;次生溶蚀作用形成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使储层储集空间变大,储层物性变好,使得储层非均质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