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4年,Schachter首次提出“回避”这一研究主题,自此之后它便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和热烈关注。而回避实质是一种语言心理现象,它是指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某种原因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没有把握的,不愿说出的或目标语较复杂的语法现象、语言结构等所采取的一种不表现行为(廖传风,徐伟成,2002)。如果恰当地使用回避策略会帮助二语学习者顺利进行交际,达成交际目的,但如果被长期过度使用则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语言学习水平的提高。因而,本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班共10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高一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回避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的整体表现如何?(2)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行为方式有哪些?(3)高一学生英语课堂回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追踪访谈等方法,并借助Excel和SPSS 23.0等研究工具,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高一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普遍存在回避现象,即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会倾向使用简单的、较熟悉的语言知识,而避免使用某些较难的或新学的语言知识,且在语音、词汇、句法回避较为明显。其中,男生以及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回避行为且表现较为明显。(2)高一学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话题方面所使用的回避方式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迂回、替换、中断以及生造方式,而均不采用改变这种回避行为方式。(3)高一学生回避现象主要原因包括:语言知识掌握不足、母语思维的干扰、怕犯错以及英语课堂上的紧张情绪等心理因素。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目的语有效输入以及强化训练,提高语言水平;而且,还要注重中西语言差异对比及文化知识渗透,克服母语思维的干扰;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正确对待回避现象,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