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层间界面经时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砟轨道是我国高速铁路主要的轨道形式,其最长服役时间已超10年。现场建设、运营经验表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层间损伤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轨道结构安全服役的薄弱环节。通过对层间损伤病害的调研可知,无砟轨道层间损伤的工程表征和发生机理较为复杂,既可能在结构浇筑后的早龄期就出现离缝问题,也会因经受温度、列车等长期循环荷载逐渐劣化开裂,其本质是随时间进程发生发展的经时损伤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无砟轨道层间界面的单调开裂过程,其经时损伤演化规律尚不清晰,同时也缺乏合适的理论方法开展研究。基于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模态参数辨识及对轮轨关系影响机理研究”,国铁集团重大项目“复杂温度循环下高铁无砟轨道力学行为及损伤特性研究”等课题,以目前正大规模应用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界面为例,结合层间界面性能发展特点构建了无砟轨道层间经时损伤分析模型,揭示了施工期及运营期无砟轨道层间损伤风险及演化规律,旨在发展一套适用于建设、运营期内无砟轨道层间伤损风险评估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无砟轨道状态维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无砟轨道时变荷载参数取值研究:基于调研和试验研究了施工期无砟轨道循环温度、施工期自密实混凝土水化放热、施工期自密实混凝土收缩、运营期无砟轨道长期循环温度及长期列车动荷载等荷载参数的取值。其中提出了增量法计算收缩应力场在早龄期的累积效应,基于时频分析方法提取了长期温度场特征,构造了无砟轨道长期温度荷载模式。(2)无砟轨道层间经时损伤分析模型研究:针对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中的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界面,基于新老混凝土黏结面性能发展特点构建了施工及运营期无砟轨道层间经时损伤分析模型。其中针对施工期材料、荷载时变特征背景下的层间界面损伤分析难题,建立了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早龄期分析模型。基于表面接触行为还原了界面双线性内聚力本构关系,并通过Fortran自编程序二次开发引入时间场变量,实现了施工期多荷载场的耦合加载及材料时变参数在模型中的嵌入。针对长期荷载循环作用下的无砟轨道层间疲劳裂纹扩展预测难题,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和性能退化模型提出了无砟轨道界面疲劳内聚力本构关系。在双线性内聚力本构关系中引入独立的强度、刚度退化模型,从而对层间界面寿命中前期的性能“渐降”现象进行描述,通过内聚力本构关系自身的软化段控制界面在寿命末期的性能“突降”过程。编制了无砟轨道层间疲劳计算程序,实现了本构关系的嵌入。(3)施工期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损伤机理研究:基于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施工期分析模型,揭示了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界面的早期层间损伤风险,阐明了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后施工期荷载场对层间损伤的耦合影响机制,并研究了黏结性能、收缩荷载、施工季节及扣压装置约束等因素对层间损伤规律的影响。(4)运营期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损伤机理及影响研究:基于无砟轨道界面疲劳内聚力本构揭示了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界面在温度、列车等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扩展机制,探明了早期初始离缝、黏结强度等因素对无砟轨道层间疲劳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明确运营期层间损伤演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层间经时损伤对无砟轨道动态服役性能的影响,基于子空间迭代法分析了层间离缝对无砟轨道模态的影响;建立了引入结构静态力学信息的无砟轨道动力评估模型,在还原无砟轨道承载状态的基础上揭示了层间离缝对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5)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界面性能管理研究:基于调研总结了无砟轨道层间伤损评定指标;在明确施工期无砟轨道层间损伤规律的基础上,从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层间黏结性能、施工工法等方面提出了施工期层间界面性能管理建议;基于运营期层间疲劳损伤扩展规律,提出了层间黏结强度建议;基于层间离缝的动力影响机制,提出了运营期离缝评估指标建议。
其他文献
大型公共场所的建立为体育、娱乐、宗教、文化、学习、商业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重大活动开展时,公共场所内人群处于密集和拥挤状态,一旦发生威胁生命的危险事件,人群易产生恐慌心理,若公共场所布局不合理、疏散设施不完备、疏散管理不到位,则危险事件的发生极易造成生命与财产损失。研究危险事件发生时各危险源的动态扩散特征,以及行人在危险场景下的运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疏散策略,对场所内密集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疏
随着高强度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现代化的结构设计中人们对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应用日益深化。一方面,失稳破坏导致的结果往往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工程实践中人们也有利用失稳的案例。带有柔性约束的杆件以及外压圆环都是常见的结构。目前分析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最小势能原理。根据Koiter初始后屈曲理论,需要对势能二阶变分的正定性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由势能二阶变分半正定对应临界点的高阶变分的信息判断临界平
数控机床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是衡量国家装配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工精度是其关键指标。误差补偿成为提高与保持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快速准确测量数控机床的各项误差是进行误差补偿的前提与关键。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运动部件,直线轴在运动过程中共产生6自由度几何误差,数控机床三直线轴共有21项几何误差。如何实现21项几何误差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成为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急需解决的测量难题和
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
交通道路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先进辅助驾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后续车辆控制和决策的基础。精确、快速地感知交通场景可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比,视觉传感器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等优势。另外,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基于视觉的环境感知技术被广泛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然而,现实道路交通环境复杂多样,车辆、行人等目标差异较大。而且,视觉传感器容易受到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促进了新一代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的发展。预约公交作为一种线路灵活、直达便捷、舒适度高的需求响应服务,可以满足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本文通过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线路、路径以及考虑多服务水平和无人驾驶技术的预约公交服务等方面的优化研究,旨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分析问题,提出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Sma
作为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主体,行人的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管理和智能安防建设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现已覆盖客运站点的重要区域,为监控中心提供清晰的视频资源,成为实时监控、异常预警和事后查证的重要依据。现行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内容分析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观测。随着视频采集点数量的增多、监控强度的提升,客运站点监控视频的人为解读与决策容易出现纰漏和失误,难以应对潜在的众多突发异
多排桩作为一种有效的波屏障,在环境减隔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考虑多排桩的周期特征,引入固体物理学中的周期理论研究排桩屏障的减振特性,却是近十多年的事。目前,关于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相土,对饱和土中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则很有限。而且,这些研究通常采用实频散分析方法,也忽略了材料的粘性。同时,为了简化分析,未考虑移动荷载特征对周期屏障减隔振性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发现,材料粘性、移动荷载的频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比模量高、比强度高、抗疲劳等优异性能,为解决轨道车辆轻量化问题提供了绝佳的选择。复合材料连接部位纤维不连续,应力集中问题凸显,损伤模式相互关联,是结构薄弱和失效容易发生的区域。对此区域进行失效模式和失效规律研究以及承载力和寿命分析对整体结构的评价至关重要。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常用的搭接接头由于偏心加载存在端部弯曲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虽然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
高速铁路作为大运量、高时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可靠的车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为高速列车提供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随着铁路移动通信新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如旅客宽带接入业务、列车多媒体调度、铁路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应运而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需求和频谱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