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是研究大众媒体再现民意的主导范式,但在目前的讨论中,媒介报道中的消息来源是反映民意的主要指针,批判的层面多指向媒体背后市场与权力关系对公共领域的异化。本研究以太阳花运动期间台湾四大主流报纸的读者来信为研究对象,采取媒介框架分析的方式,从"多元"和"互动"两个维度来检视大众媒体在运动不同发展阶段再现民意的传播表现,考察不同主体对公共议题的参与和讨论,并以沟通理性的视角来阐释媒体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本研究分析2014年3月19日到2014年4月12日期间,《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苹果日报》的读者来信版共710篇来信,结果发现:各报读者来信对太阳花运动的建构整体呈现出"第三者主导"、"展现冲突"和"情绪化互动"的媒介框架。具体而言,社运角色以呈现单一的第三者为主,第三者中又以专家学者为主,在"第三者主导"框架下形成"精英取向"的子框架,且在不同社运发展阶段无明显变化,始终忽略对于处理者(政府)和行动者(学生)的呈现,挤压了第三者与处理者和行动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有限的互动空间中,又显现出第三者与处理者"合谋"的互动形态,形成"政治联盟"的子框架;其次,就呈现的论述议题而言,各报集中呈现"运动过程"、"运动中公权力的作为"与"运动背后的台湾民主"三项议题,忽略对于服贸主题及"运动中青年世代"等其他深层次议题的呈现,且在运动后期,主要呈现"运动过程"和"运动中公权力作为"两项议题,文本上突出展现运动中的矛盾冲突,讨论失焦且面向较窄,表现为"展现冲突"媒介框架;在态度类型的呈现上,各报虽均有自己的立场,但总体而言,"支持运动"的态度占主导位置,最后在情感结构的呈现上,除《中国时报》较为偏重情感性表达外,各报读者来信文本的情感性表达与认知性表述相当,均占到所有文本的一半左右,而在情感表达中,以强硬-愤怒为主的负面情绪压制了其他情感的呈现。且随着运动发展至尾声,认知性的表述虽有小幅增长,情感性表达有所下降,但就总体而言,两种表达方式的占比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显著变化,形成明显的"情感化互动"框架。本研究认为四大报在运动角色、议题、态度和情感再现多元性上的缺位直接挤压和窄化了不同主体在此一公共空间中形成理性对话和互动的可能性,从而缔结了台湾年轻世代、政府和社会民众在太阳花运动结束后的沟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