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知识经济集聚也随之加深,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凸显。在我国正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果已居世界前列,但其背后主要推力是研发投入,我国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不能建立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上,因此应将区域创新效率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加以关注。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部,创新活动往往较密集,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过渡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伴随着的还有其高度集聚的区域分布特征。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有着怎样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效应在不同地理区域间有怎么样的差异?为此,本文基于城市等级和空间交互的视角,将视线聚焦在长江经济带——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为如何通过调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寻找思路。
  本文基于制造业集聚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特性,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的理论框架,依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提出建议”的逻辑展开论述。首先,回顾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对与本文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集聚外部性理论、知识溢出理论以及区域创新理论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两方面影响作用,一方面是规模效应,结合行业特征提炼出广义资本积累、创新环境优化和知识溢出三条路径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是过度集聚的拥挤效,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发展,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三个研究假设。其次,本文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区位熵和DEA-Malmquist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分析。时间演化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综合技术效率稳中向好,这种改善源自于技术效率提升,进一步深化为规模效率的改善。空间演化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创新效率都呈现区域不平衡性;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高水平的区域创新效率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上游少数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上呈现“U”型结构。
  在得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后,运用SDM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作为整体分析时,区域创新效率显著空间正相关,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显著促进邻近城市创新效率的提高,但对于本地的综合技术效率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只能提高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改善这种负向影响。进一步分解出直接、间接效应,得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间接效应作用于创新效率的提升;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由于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提出通过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空间布局、疏通知识溢出渠道等政策措施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要素禀赋优势,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同时辅以优惠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创造了“出口增长奇迹”,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出口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重大转折,出口增速放缓,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尽管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困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外需疲软、贸易摩擦增多、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等,但僵尸
学位
当前贸易格局下,中间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对贸易成本的降低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任何一个环节贸易成本的增加都会在价值链上下游进行传递、扩散,最终殃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然而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削减,当前贸易成本越来越集中于通关手续的繁琐、政策的不透明以及信息化的滞后,这种隐形的贸易成本逐渐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于是WTO提出贸易便利化,并积极促成《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实
入世后,中国首次对原有外资参股管制严苛的服务业推行开放政策,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中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开放不仅能降低服务价格还能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理念。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企业却面临着“低价低质”的困境。企业加成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低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动态竞争力。所以以服务业中间品市场开放为视角,研究上游服务业外资参股政策变化对下游制造企业加成率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分工程度的加深,以中间品进口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外包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服务化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包含着大量的知识资本和创新资源,对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服务外包作为一条联通外部服务市场的通道,有效提升了我国生产性服务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利用服务外包进口优质中间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落实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各个城市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城市的规模、经济总量均在不断增加,这些势必会对我国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产生影响。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影响企业对劳动者的选择、影响不同行业进出口企业的所处产业链的位置来开拓多元化的就业市场,提高个体正规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使各种技能的劳动
对于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问题,国家一直在采取整治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但国内市场分割问题是中国长期存在且难以消除的。虽然短期来看,国内市场分割可以通过在地区之间建立壁垒来降低本地企业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企业产品价格的提升;但就长期而言,国内市场分割会导致企业成本压力过大,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创新能力降
学位
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使命,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是我国制造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取生产效率国际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关键。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长期处于服务逆差的地位,量、质均不能与先进国家相比较,这一事实进一步凸显了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从而提高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质量水平,进而提升制造业生产
学位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国经济环境内外部都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正在从以往的数量速度型增长转换为质量效益型增长,而不管是哪种经济增长都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是否会产生影响?为此,论文围绕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
学位
并购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向来是理论界和工商界讨论和实践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深入,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建设主体的政府和企业为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积极投身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购作为企业扩大规模和实现自我转型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对企业并购绩效做出评价以及研究并购类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
学位
外汇市场作为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波动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一国汇率的剧烈波动不仅会破坏金融体系的平衡,还会对本国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不仅进行了一系列汇率制度改革,还加快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岸人民币汇率(1)变化的原因越来越复杂,其汇率波动更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事件的冲击。由于人民币市场存在在岸和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