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肝功能评估不仅在肝硬化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且在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预后评估上具备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血清学生化检查、定量肝功能试验、临床肝功能评分系统,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评定肝储备功能,通过比较肝硬化并发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与非出血患者的肝储备功能情况,旨在研究肝储备功能对肝硬化并发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VB)风险的评估价值,同时,对EVB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分析肝储备功能与EVB再出血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肝储备功能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的评估价值,得以为临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预防再出血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收住的283例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当时有无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入院当时所行检查,包括血清总胆红素(serumtotal bilirubin,STB)测定,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测定,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测定,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count,PLT),凝血功能测定,血清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测定,电解质测定,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15 minutesretention rate,ICG-R15)测定,Child-Puge分级及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将上述所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后,得出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年龄、T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ICG-R15、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寻找肝硬化并发EV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出血组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为期1年,结合随访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治疗方式下的再出血率,分析不同程度肝储备功能及入院后治疗方式对EVB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出血组的肝储备功能相关因素中TC、FIB均低于非出血组,而ICG-R15、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均高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B、ALB、ALT、PLT、血钾、血钠、Child—Pugh分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TC、FIB、ICG-R15、脾脏厚度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61、0.643、1.022、1.045。药物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中,ICG-R15在两组内的再出血患者及非再出血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TC、FIB、脾脏厚度在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1年内再出血率随着ICG-R15程度的上升而增加,同等程度ICG-R15水平,药物治疗组的再出血率大于手术治疗组。 结论:TC、FIB、ICG-R15、脾脏厚度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EVB患者1年内的再出血率随ICG-R15增大而增加,ICG-R15越大,再出血风险越高,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在同一肝储备功能程度,前者的再出血率较后者低,EVB患者ICG-R15及治疗方式与预后密切相关,是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