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玉米喷灌灌水技术模式试验研究——以鄂托克旗喷灌区为例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全市供用水矛盾非常突出。农业缺水是限制鄂尔多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玉米是鄂尔多斯高原主要农作物,研究玉米耗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玉米的经济灌溉定额和适宜灌水时间,开展有限水量在不同生育期之间的优化配置等工作的基础。因此,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玉米喷灌灌水技术模式,对鄂尔多斯高原乃至全国实行节水灌溉,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为了探索适宜于鄂尔多斯高原玉米的最佳喷灌灌水技术模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下,喷灌玉米地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和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化以及耗水特性,定量分析了灌溉定额、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喷灌灌水技术模式。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喷灌玉米地土壤含水率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在垂直分布上,喷灌玉米根系活动层(20cm~60cm)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其它土层;喷灌灌溉水在土壤中的重新分布与喷灌前土壤含水率和入渗时间关系密切,而管灌与其关系相对较小。   2.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抽雄期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明显增加,成熟期株高变化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中,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穗粒数、干粒重和穗重三个因子差异极显著,穗长、每行粒数差异显著,穗径行数和穗数差异不显著。   3.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分析显示,每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和穗数对产量影响极显著,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重>千粒重>亩穗数>穗粒数>每行粒数;穗长、穗径行数对产量影响不显著。   4.喷灌玉米耗水特性表现为,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均增加;全生育期耗水强度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减少,呈单峰抛物线型,峰值出现在拔节-抽雄期,此阶段平均耗水强度为4.89mm·d-1。   5.喷灌灌溉定额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与WUE呈负相关;WUE的最高值先于产量最高值出现,且由于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导致产量增加的幅度低于WUE的减少幅度;喷灌灌溉方式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节水效率明显高于管灌。   6.在鄂尔多斯高原赛乌素地区及其邻近地区(或农业生产条件相近地区),要使喷灌有较高产量,并在当地能够顺利推广应用,推荐的喷灌灌水技术模式为:年灌水8~10次,灌水周期为7d,土壤含水率下限控制为:苗期55%FC,生长旺盛期65%FC,需水关键期70%~75%FC,灌溉定额应不低于5400m3·hm-2。
其他文献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原产北美东海岸,是当地盐沼优势种。它适应性强,并具很强的扩散能力,我国于1979年引入互花米草,用于促淤造陆、护滩护岸,并在沿海得到迅速推
土壤水分是地表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植物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主要以野外调查为主,存在工作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尤其是耕地形势日趋严重,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提高人口承载力,已成为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位于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