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雷公藤系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干燥根,在我国民间用于杀虫和治疗皮肤病,具有抗炎、抗菌、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生育等多种作用,近些年来已成为国内首选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其同属植物昆明山海棠(T. hypoglaucum (Lévl.) Hutch)、东北雷公藤(T. regelii Sprague et Takeda)的干燥的根中亦含有与之相同和类似的成分,具有相近的功效。其中,昆明山海棠的干燥根作为雷公藤药材商品的主流而被大量使用。本论文首先对雷公藤的三种原植物进行广泛的资源调查和样本采集,发现了一类形态上居于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的中间类型,为阐明这些类型间的遗传关系,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文对采集到的24个居群进行形态学分析和RAPD分子指纹标记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形态学分析:从种质资源圃中选择生长良好且有代表性21株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和中间类型,系统地研究花序总长、花直径大小、小花序梗长、花瓣大小,生长旺盛枝和正常一般枝条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叶脉对数等与物种分类相关的形态数量性状指标,每个因子实测15个数据。发现每个指标在不同样本间差异均明显(P<0.01),但这些差异是连续的。叶背白粉的多少有无则与种源所在生境海拔有一定相关性,海拔越高,叶背白粉越多。又进一步将这些指标与枝条分支数、最长枝长、最长枝粗等性状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不能将来自不同类型的个体有效分开。2.遗传关系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24个居群11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28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123个,占96%。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整个群体分为3个部分,1个东北雷公藤居群明显地与其它居群分开;4个昆明山海棠居群聚在一起;其余19个居群则形成一个以浙江产典型雷公藤为核心的复合居群,而中间类型又与雷公藤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大量的中间类型的存在,连接了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这两个种,3.分类学处理:结合形态学和遗传标记分析,建议将昆明山海棠与雷公藤两个种合并称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但不同类型生长发育特性上存在差异,便于品种选育,依据形态变异范围和地理分布在雷公藤种下设立雷公藤(T.form wilfordii)、中间型雷公藤(T.form.media Si. et Guo. form.nov.)和昆明山海棠(T.form. hypoglaucum Si. et Guo. form.nov.)三个变型。。3.遗传多样性:依据RAPD分子标记结果,计算得到所有样本中,Nei’s基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