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约金因其在简化损失计算及确保合同履行上的独特作用而被广泛运用于契约中,因而作为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之平衡工具的违约金司法调整规则同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虽然违约金司法调整属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畴,但基础理论的薄弱及法律条文的抽象模糊使得司法调整实务极具争议。因此违约金司法调整问题实为一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明确违约金司法调整规则的适用范围及适用前提,有必要对违约金及类似概念进行辨析,并在违约金责任发生要件中明确“违约金担保的违约行为与实际发生违约行为的一致性”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我国违约金司法调整制度的变迁历程及理论研究趋势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我国违约金司法调整在价值取向上经历了从侧重公平到更加关注合同自由的转变,但受制于相关立法规范的模糊及基础理论的薄弱,我国违约金司法调整实务长期存在“违约金过高的界定标准不明”及“违约金调整的幅度标准不一”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违约金司法调整实务混乱不堪的局面,在违约金类型认定上,应避免传统学说在违约金性质、功能、类型对应关系上的误区,将违约金区分为兼具双重功能的典型违约金和仅具履约担保功能的纯粹担保性违约金。在违约金司法调整考量方面,应区分不同违约金类型、不同债务类型作不同把握。在金钱债务违约金司法调整中,应明确违约金并非利息之延伸,利息法定限额与法定迟延罚息的计算标准也并不适用于违约金数额之计算。最后,对违约金司法调整之特殊情形进行归纳,以保证研究之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