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辜鸿铭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文化家,又以“古怪”而著称于世的人物。他晚年醉心于把中国的儒学经典翻译成英文,翻译了中国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中庸》和《大学》。他是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并在西方文化思想中唯一产生过相当影响的人。他的译本与其他译本比较起来有诸多特别之处;他的译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注释:以西方术语解释儒学概念;大量援引西方哲学家、文学家语录做注;中西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做类比阐述。翻译《中庸》时,他甚至添加副标题“a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归化策略,辜鸿铭以归化的策略把儒家经典译介到西方;他的译本成功地获得了西方人的认同;他的译经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清末,清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进退失据,主权的沦丧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包括文明、话语权等其他方面的平等权利的丧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辜鸿铭倾毕生精力于阐扬中国儒家文化,消除西方对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歧视,认识真正的中国文明。优秀的中国文化值得尊敬与推崇,西方霸权国家对其不应抱有偏见,甚至进行扭曲。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为我们重新审视辜氏译本提供了新的视阈。笔者认为,辜氏译本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反殖民色彩。在后殖民语境下,归化翻译主要用于强势文化国家把思想和文化传输到弱势文化国家中,因而一般被认为是文化殖民的手段,把源语文化的特色和差异弱化,使其适应强势文化的语境。但是考虑到译本产生的社会、历史、政治背景,研究发现归化翻译可以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作用,通过翻译可以建构民族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理论可提供为何辜氏选择儒家经典,引用西方文化来解释儒家文化的原因及动机。在后殖民语境下,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基础,通过考察译本生成的文化环境、译者的目的与决策以及译作对译语文化的作用,证实归化策略在反对文化殖民、确立弱势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作用。虽然辜鸿铭的儒经翻译没改变中国被侵略的境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明树立了正面形象,有助于塑造积极的文化身份。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扼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阐述后殖民理论以及在翻译中的应用,后殖民主义的主要思想-欧洲中心论,文化身份。第三部分介绍辜鸿铭及其翻译活动和译本生成的文化环境;第四部分阐述在后殖民语境下,辜鸿铭的译本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大量使用注释的目的和在英译儒经注释中使用归化的的手段,辜氏采用归化手段来翻译儒经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取得译入语读者的认同,从而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论文对注释的分析主要从语言,文化及文学层面分析。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主题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