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与文献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医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回顾了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诊断标准,系统论述了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认识到目前颈源性头痛发病机理不明确、诊断标准不统一;推拿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尚无客观证据证实其临床作用机理。临床研究一、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源性头痛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探讨颈源性头痛发病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所纳入的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及60名健康志愿者分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集全部入组人员的颈部磁共振影像,并进行后期弥散张量成像处理,测得入组人员双侧枕下三角肌群相应FA值、ADC值,并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侧枕下三角肌群与对照组同侧肌群的FA值、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健侧肌群对比仅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的各向异性指数(FA值)、平均弥散系数(ADC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头下斜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侧枕下三角肌群肌纤维束肉眼可见走行紊乱,完整性及致密性较差,而自身健侧及对照组枕下三角肌群外形相对饱满,走行相对规整,轮廓相对清晰,信号相对均匀。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枕下三角肌群水分子弥散较自身健侧及健康志愿者存在差异(P<0.05),提示颈源性头痛的发病与枕下三角肌群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推拿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观察推拿与针刀两种不同疗法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推拿疗法)与对照组(针刀疗法)各30例。治疗4周结束后,从患者的临床整体疗效、枕下三角肌群弥散张量成像、视觉模拟评分、治疗次数与疗效关系、随访头痛发作次数、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整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整体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整体有效率为76.67%。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枕下三角肌群弥散张量成像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FA值升高,ADC值降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对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从治疗次数与疗效关系进行比较,对照组治疗次数与时间较治疗组短。随访表明,治疗组痊愈患者半年内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安全性监测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但部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初期存在精神紧张,抵触治疗的情绪。结论:推拿疗法与针刀疗法干预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确切的疗效。推拿枕下三角肌群治疗颈源性头痛在整体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针刀疗法,而针刀疗法具有见效快、止痛效果好的优势。三、导师李华东教授治疗颈源性疾病临床经验总结。从经筋理论、力学失稳及情志心理三方面探讨分析了李华东教授对颈源性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总结了其“松肌与正骨相结合”、“推拿与针刀为手段”、“心理干预与病后调养并重”、“辅以手法干预星状神经节”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对其典型医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对颈源性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