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继开具有“70后”艺术家的典型特质,因此常被作为群体艺术家进行探讨,但多是关于“卡通绘画”、“青春残酷”、“虚拟绘画”这些话题开展的。李继开早期的作品构建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小男孩”成为了他的个人符号,孤独、寂寥是他的艺术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李继开的个人社会属性也开始发生变化,他逐渐走出了青春时期的伤感和焦虑,开始衍生出对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创作风格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相较于李继开的卡通绘画和“小男孩”,他的风景题材作品更加真实、鲜活而沉稳,经得住时间的推敲,这些作品中传达出的“荒芜感”引人深思,具有诗意的叙事情感。所以从李继开“荒芜的风景”的叙事性出发来研究他独特的个人密境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将分四章对李继开“荒芜的风景”展开叙事性研究,分析其作品呈现出荒芜意象的缘由,探讨李继开的艺术对他个人和社会的现实意义。首先在绪论中笔者将叙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叙事性绘画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荒芜的风景”进行相关讨论和界定。 第一章围绕李继开叙事性绘画产生的背景及内容展开讨论。随着社会的转型,当代艺术的叙事抛弃了宏大的主题,呈现出个人化表达的倾向,并且“70后”艺术家倾向自我伤痛的寓言式表达,李继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潮流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第二节则是针对李继开绘画风格的形成做了具体的分析。 第二章是围绕三个方面对李继开作品的叙事性进行梳理,首先是李继开绘画的虚构之源;其次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李继开“道具”的选择和转变;最后是对“荒芜的风景”的叙事手法进行分析,包括叙事角度和叙事情感探讨,逐渐转向本文的重点。 第三章是针对李继开风景作品呈现出的荒芜景象进行阐述,从题材上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游离的个体、荒野以及城市废墟,来探究不同的意象具有的不同意义。第二部分则从文化情感、具体的绘画语言方式和荒芜的美感来具体分析他的荒芜基调。 最后一章则是笔者结合李继开的作品引申出他绘画转变背后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艺术家对于“社会”和“人”的思考。最后一部分则是笔者辩证地对李继开的作品进行了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