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尤其是盈余信息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愈来愈重视会计信息的透明和公正。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化,使得盈余管理对于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日益彰显,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对外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得到控制;而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源就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就是股权结构;因此,我认为,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围绕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管理层持股比例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各方面展开,但有关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的文献较少。本文为弥补这一缺陷,将我国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样本与非国有控股样本,对比研究两种类型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有无差异,希望从新的视角丰富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有所帮助。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相互说明、相互印证。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分别阐述了盈余管理基础理论和股权结构基础理论,并总结了不同股权结构类型下盈余管理模式的特点。盈余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盈余管理的涵义、影响、分类以及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理论根源层面上有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制度层面上有企业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会计监管的不健全,企业主观动机层面上有契约动机、政治动机、推卸责任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股权结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股权结构的涵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点。我们通常认为有股权集中型和股权分散型两种典型的股权结构类型。股权集中型结构下,控股股东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盈余管理的真正主体是企业管理层背后的绝对控股大股东,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往往是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而非管理层的个人利益。股权分散型结构下,股东的权力和利益被分散和稀释了,管理层对公司具有实质上的经营管理权,会为了私人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会不惜损害股东的利益。在理论研究部分的基础上,对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四个方面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实证部分是以2008-2010年中国沪深两市的A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后共得到4668个样本,其中国有控股公司样本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样本分别有2844个和1824个。本文在进行描述性统计时,首先对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基本描述性统计,然后对国有控股样本和非国有控股样本的各个变量的平均值之差和中位数之差分别进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国有控股样本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弱于非国有控股样本公司。实证检验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计算盈余管理程度,二是对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在比较几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了应计利润分离法,采用陆建桥修正的Jones模型并将线下项目考虑在内,分年度分行业计算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将应计利润与估计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差额即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在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首先在全样本回归中分别引入股权性质、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与股权制衡度及股权性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交叉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按照最终控制人的性质,将全样本区分为国有控股样本和非国有控股样本,分别对两个子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国有控股的股权性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2)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显著弱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3)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没有对第一大股东起到制衡的作用,反而与其共同掠夺中小股东利益;(4)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而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制衡作用显著弱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