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预防棒、垒球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的方案;2.腰椎功能康复评定系统能否有效预防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的发生;3.降低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辅助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
方法:来自上海体育运动学校的40名棒、垒球运动员,其中有22名运动员未出现过腰部运动损伤,设置为对照组(正常组);18名运动员患有腰部运动损伤,设置为实验组。对照组前后进行两次腰椎功能评估(除外VAS评定),第一次评估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躯干肌平衡功能训练;实验组进行前、中(1年后)、后(2年后)三次腰椎功能评估,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1年后)评估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躯干肌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腰椎功能评估指标包括: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痛JOA评分、VAS疼痛评定、指地距离测量、躯干肌等速肌力测试及表面肌电图测试等。
结果:
1.初测试: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JOA评分、指距地值均降低(P<0.05),腰背肌及左右旋转肌群PT、PT/BW、0.18sT值均降低(P<0.05),F/E值升高(P<0.05),左、右侧腹外斜肌的IEMG值降低(P<0.05),腹肌PT、PT/BW、0.18sT值无明显变化(P>0.05)。
2.实验组治疗1年后:与实验组初测试相比,治疗1年后JOA评分、指距地值均升高(P<0.05),腰背肌PT、PT/BW、0.18sT值均升高(P<0.05),VAS,F/E值降低(P<0.05),竖脊肌、腹直肌及左、右侧腹外斜肌的IEMG值降低(P<0.05),左侧腹外斜肌的MPF值降低(P<0.05)。腹肌及左右旋转肌群PT、PT/BW、0.18sT值无明显变化(P>0.05).
3.训练及治疗2年后:与实验组初测试相比,治疗2年后JOA评分、指距地值均升高(P<0.05),腰背肌PT、PT/BW、0.18sT值均升高(P<0.05),Cobbs角、F/E值减小(P<0.05),左右旋转肌群PT、PT/BW、0.18sT值降低(P<0.05)。竖脊肌、腹直肌、左右侧腹外斜肌的1EMG值降低(P<0.05),竖脊肌、左侧腹外斜肌的MPF值降低(P<0.05),腹肌PT、PT/BW、0.18sT值无明显变化(P>0.05)。
4.对照组功能训练2年后:与对照组初测试相比,躯干肌功能训练2年后,JOA评分、指距地值、腰背肌PT、PT/BW、0.18sT值、F/E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左、右侧腹外斜肌的IEMG值降低(P<0.05),竖脊肌、腹直肌的IEMG值、MPF值降低(P<0.05)。
5.发病率:截至目前,运动员整体发病率降低,由2010年的33.93%降低至10.7%,棒球运动员取得三次较为优异的比赛成绩。
结论:
1.腰部运动损伤的棒、垒球运动员腰背肌肌力、爆发力降低,腰椎活动度减小,临床体征明显,生活质量降低。
2.该干预措施可以纠正运动员腰椎Cobbs角,从而改善脊柱侧弯,改善腰椎的静力平衡系统。该干预措施还可以可改善运动员腰椎活动度,增强腰背肌的肌力、爆发力,降低功能动作中肌肉的募集程度,提高肌肉的收缩效率,改善腰椎的动力平衡系统,从而缓解了运动员由于腰部运动损伤造成的腰痛。
3.该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的发生,降低棒、垒球运动员总体腰部运动损伤发病率,提高运动员参赛率,辅助提高比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