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的兴起——以1980年代上海为考察个案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pe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上海为个案,旨在探讨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确立过程。尽量避开已经固化的审美分析,回到历史“现场”,对先锋文学的起源重新拆解,勾勒其生成状貌,探讨文学场内部交织的多重权力关系。  论文主体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以“现代派”论争为切入点,考察上海这一文化空间在整个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复杂的人事纠葛和意识形态分歧,致使身份不同的文坛当权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学规划和历史想象。当文学场和政治场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小说技巧”具有了明确的意识形态内涵,对“现代派”的支持或者反对背后凸显的是鲜明的“阵地意识”。其间隐含着文学界确立秩序和颠覆秩序的内部张力以及多层次对话关系。上海这一特定文化空间就在这一体制中形成。  第二章阐述大学教育与先锋文学圈子的关系。以华东师大、复旦为主要考察点,一方面讨论课程上下知识的接续和迁移与文学想象的关联,分析学科体制与文学生产的关系;另一方面考察宽松环境之下校园文学热,大学文学社团形成特殊的人际网络,这一网络与文坛产生良好互动。正是在校园内外、课堂上下这一特有文学空间生产出了先锋文学知识,进一步形成先锋文学圈子,并且直接培养了先锋文学读者。  第三章论述文学期刊对先锋文学的规划。主要以《上海文学》、《收获》为对象,结合编辑策略和栏目设置,讨论其面对复杂环境(如城市改革、市民兴起、读者分流)和传媒制度的转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随着城市改革加速,上海文化界明确提出“重振海派雄风”的设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被激活。同属上海作协的文学期刊分工合作,承担了面对不同读者定位的文化功能,形成了一个市场格局日益分化的传媒空间。《上海文学》对文学新潮的推动,《收获》对先锋文学的规划,促成了先锋文学群落的生成。  第四章讨论批评的职业分化与先锋文学的接受的关系。80年代中期知识体系的迁移有了新潮批评群体的崛起,而城市功能分化则使得新潮批评中的“学院”和“作协”两股批评力量拉开距离。与这一新潮批评转变过程相对应,新潮文学开始向先锋文学转变。新潮批评圈子在这一过程中开始形成检测和淘汰机制。本文以残雪为例讨论上海新潮批评的批评策略和排斥机制,以马原为例讨论先锋作家被经典化的过程。  先锋文学的先锋性是流动的,在不同文学场承担着不同功能,这为重新激活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性灵,生命的内在形式:人造物,天地之惑应道交。紫檀木,中国古典家具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的木材,经几百年,上千年成材,誉为“帝王之木”;中国的灵工巧匠,通过雕刻技艺,使高贵
主谓谓语句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类句子。从语法研究的角度看,它是“主语”问题争论的焦点;从语言类型方面看,它是汉语作为主题突出型语言的典型代表。从语言分类上,一
2008年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批准《啤酒麦芽》等313项行业标准及实施日期。《装饰石材露天矿山技术规范》列为此次公告建材行业标准目录之中,将于2008年12月1日起
本文试图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深入分析现代通俗小说在受众中的接受心理及媒介对通俗小说的影响。文中选取了颇具媒介时代代表性的二位作家--张恨水与二月河,以他们的代表作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目前机器人应用十分广泛,在汽车、能源、食品、包装等领域都逐步被批量使用。本文结合高温设备生产的特点,结合工艺特征和要求,在上料和取料操作上
我国的小剧场话剧运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话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小剧场话剧运动一方面对我国话剧艺术表现形式进
学位
地名是人们为特定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是用来指称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地名可以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从语言角度来看,地名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是地名的“表层结
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虫媒病中蚊媒传染病防制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蚊媒传染病的防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This review summ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儒家经书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后唐国子监刊刻《九经》,从此儒家经书的传播方式由手抄、石刻进入雕版印刷的时代,大大促进了经典的传播和普及。有宋一代,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