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炎形式,是由于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的作用,破坏了关节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的正常合成与降解导致的,主要累及膝关节和髋关节,是导致中老年人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慢性残疾的主要因素。OA的本质是关节及其组成部分的退行性改变与修复重建过程失调的病理状态,常常伴有继发炎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关节周围肿胀、压痛、活动及功能受限等。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OA患者的数量将会明显增加,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这不单纯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被誉为20世纪骨科领域的重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给骨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福音。大量研究表明,目前TKA可以有效地缓解OA患者的关节不适症状,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极大的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TKA手术获得成功的核心是要精确的重建下肢力线和恢复正常的膝关节生物力学结构,如果下肢力线对位不良,将会导致膝关节疼痛、关节失稳、假体松动、聚乙烯衬垫磨损松动等并发症,最终导致TKA失败。尽管关于TKA下肢力线定位的新方法不断研究提出,但是传统TKA优势独特,并且大量关于术后效果的中、短期临床研究也未发现二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从传统TKA出发,随访观察术后临床效果,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正常中立位的范围并探索其发生偏离的主要原因。 目的: 1.观察膝关节OA行TKA后下肢力线情况,随访TKA术后早期临床效果,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2.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 3.探索TKA术后下肢力线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关节置换中心自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行初次TKA的138例(203膝)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后随访10.5±3.2月,手术前后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LLR)、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采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价 TKA术后效果。将MFTA分为控制在2°以内组和3°以内组分别讨论下肢力线允许偏离中立位的范围,利用LDFA、MPTA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术后下肢力线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结果: 1.TKA术后下肢力线较术前明显改善,由术前9.9°±8.2°改善到1.2°±2.8°。TKA术后效果显著,ROM由术前96.7°±22.1°提高到术后108.5°±9.8°;AKS关节评分与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36.2±14.2、30.5±16.0提高到术后91.6±5.5、87.3±8.3(P<0.05),HSS评分由术前44.2±10.6提高到术后89.6±5.1(P<0.05);术后优良率达99%。 2.采用3°作为衡量下肢力线的标准:-3°≤MFTA≤3°组术后AKS关节与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MFTA>3°或MFT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2°作为标准:-2°≤MFTA≤2°组与MFTA>2°或<MFTA-2°组相比,术后除AKS关节评分外,ROM、AKS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以3°为标准对LDFA、MPTA分别进行分组时,除术后ROM外,-3°≤LDFA≤3°组的AKS关节、AKS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LDFA>3°或<-3°LDF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PTA≤3°组与MPTA>3°或MPTA<-3°组相比,术后ROM、AKS关节、AKS功能评分、H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传统TKA术后下肢力线重建精确,短期随访临床效果确切; 2.下肢力线偏离中立位的范围以3°最适宜,即外翻3°~内翻3°; 3.TKA术后股骨远端截骨不够精确产生的下肢力线偏移超过3°影响了早期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