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血栓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心肌梗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杀手。药物溶栓是临床上血栓治疗的常用方法。尿激酶由于价格便宜,溶栓效果较好,因此在临床上被大量使用。但是,尿激酶半衰期短(约15 min),对血栓不具有靶向性,在溶栓治疗中需要使用较高的剂量,容易产生出血副作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临床上已被大量应用,能显著地提高药物疗效同时降低毒副作用。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表面易于进行靶向分子修饰等特点,同时PEG化的脂质体还具有长循环的特性,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输送材料。在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中,血小板的活化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当血小板活化后,其表面的GPIIb/IIIa形成有活性的二聚体形式,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发生,因此可以与活化GPIIb/IIIa特异结合的分子可以被用作引导分子用于药物的定向输运。环状RGD多肽(cRGD)能够特异地与活化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结合,因此本课题将cRGD多肽偶联到PEG化脂质体表面,并包载尿激酶,以实现靶向溶栓,提高溶栓效率并降低出血副作用,为血栓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制剂类型。本课题中,首先制备了磷脂化修饰的cRGD多肽,即DSPE-PEG2000-cRGD。利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尿激酶的脂质体(DPPC,胆固醇,DSPE-mPEG2000和DSPE-PEG2000-cRGD)并用探头超声均一化粒径,包封率约29%,载药量约15%。制备的脂质体水合粒径约为150 nm,动态光散射结果显示在4℃的保存条件下粒径能保持稳定21天。在血小板靶向实验中,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cRGD脂质体能特异性地靶向活化的血小板,而不与未活化的血小板结合。体外模拟释放结果显示5小时内约60%的尿激酶从cRGD脂质体释放出来,同时释放平稳无突释。在BALB/c小鼠上进行了 FITC-cRGD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实验,通过分析血浆中的荧光强度,用双室模型进行数据拟合,结果显示cRGD脂质体的血液清除半衰期约为2.5 h,比尿激酶的半衰期提高了 10倍。同时体外毛细管模拟溶栓实验显示4 h内cRGD脂质体包载的尿激酶溶栓效果比单独的尿激酶稍差,这与体外尿激酶释放结果相一致。通过三氯化铁损伤的小鼠肠系膜血管血栓模型评估包载尿激酶的cRGD脂质体的溶栓效果,结果显示cRGD脂质体在体内特异性地靶向血栓,并在降低尿激酶剂量75%的情况下取得相同的溶栓效果。同时,小鼠断尾实验结果表明,与自由的尿激酶相比,包载尿激酶的cRGD脂质体显著降低尿激酶导致的出血副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PEG化脂质体包载尿激酶,利用cRGD多肽对活化血小板的靶向特性,降低了尿激酶的溶栓治疗剂量,同时降低了尿激酶的出血副作用。本研究成果有望为临床的溶栓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经济、有效、安全的药物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