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別號浮廬老人、藥地大師等,江南安慶府桐城(今安徽省桐城)人。明崇禎甲戌年(1634)八月,桐城發生民變,桐城黃文鼎、汪國華發起暴動,方以智舉家遷至南京避亂。自此開始了方以智流寓南京的生活,直至明崇禎十三年(1640)一月方以智赴考北京而結束。《流寓艸》是方以智流寓南京期間的詩歌創作集,《四庫禁毀書叢刊》以《方子流寓草》之名收錄了其中九卷五百餘首詩作。方以智晚年遭“粵難”牽連,被押解前往嶺南。清康熙十年(1671),行至江西萬安的惶恐灘,方以智病逝。方以智約六十一年的人生经历,跨越了明清兩代。作為前朝遺民大臣,方以智拒絕侍清,而其交往的眾多文士,或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反清活動,方以智的著作遭到了清廷大規模的禁毀,《四庫全書》僅收錄了《物理小識》和《通雅》。其詩歌集流傳至今,已經十不存一,僅《流寓草》有《方子流寓草》刊印本。本文將所注161首交游詩進行了分類,分為酬唱贈答、思親訪友、感憂時亂、哀悼亡友、出遊歌詠五類主題,并逐一進行了概述。同時,對此階段方以智詩歌的文學特征,如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進行了分析研究。如方以智滯留南京期間,明朝全國各地農民起義頻發,這樣的時代背景,也讓方以智此時的詩作多为表達對时局的忧虑。內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外則有異族鐵騎征伐,此阶段的方以智诗歌言辞激戾,情绪消沉。同时为了避祸,较多地采用了隐喻、雙关的修辞手法。本文採用《四庫禁毀書叢刊·方子流寓草》為底本,并辅助以《桐城耆舊傳》《方以智年譜》《康熙桐城縣志(道光續修)》《宣城縣志》《明詩別裁集》《明詩平論二集》《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等文獻資料,全面且細緻地整理并箋注了《方子流寓草》中的交游詩。方以智早期的诗歌创作,较多为感应时事而作,诗歌有相当的记录历史事件的作用。同时,此时的诗歌同他入缁后诗歌的特色截然不同,从激愤到平静的转变,可以在本文笺注的基础上,将兩個階段的詩歌作对比研究。最后,通过对方以智在流寓南京期间的交游活动的研究,我們也可从地域文化,晚明经济等角度去对此時江南文人的交游活动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