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氏孤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按其地域几乎传遍了中国,传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在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源于《春秋》,后经《左传》注解,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说苑》的演绎,到纪君祥版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大报仇》时臻于成熟;从明代传奇至清代梆子、民初皮黄,到晋、冀、鲁、豫、秦、滇、潮、越南北地方剧种。从马若瑟的法译文,到伏尔泰的五幕剧;从哈切特、墨菲两版英文戏剧,到梅斯塔齐奥意语歌剧,“赵氏孤儿”变脸易容风靡欧陆。新世纪伊始,两版同名话剧引起“满城争说”的文化事件,小说、电影、电视剧、戏曲、歌舞剧又接踵而至,重新唤醒群体对这一故事的记忆。 此故事历来被认为是“复仇”题材中的代表作,殊不知“复仇”的主题并不是故事源头赋予的,也并不是每位艺术家都以“复仇”来阐释这个故事。“复仇”主题的生成与消解,与后世各个时代的阐释者特有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审美情趣、认知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本文将从主题学角度出发,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法、文本细读法和对比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赵氏孤儿”这一故事进行纵横维度的阐释,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处理这一古老题材,从而挖掘对人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目的是希望能有所建树,发现一些新的意义:“复仇”主题在“生成”与“消解”中的相斥相生,可以认为是儒家文化与多元文化价值的交融与碰撞的结果。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梳理“赵氏孤儿”故事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期找到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通过文本细读法,梳理了从《春秋》到明末《东周列国志》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试图分析“复仇”主题从无到有,从主流到边缘的变化,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历史因素和阐释者独特的个人心理。第三部分续写了现代视域中“赵氏孤儿”的命运,通过话剧、小说、电影和戏曲来分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与现代多元文化接轨时所出现的裂痕;这一裂痕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特殊现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对抗,这种交融与对抗延续至今。第四部分从“赵氏孤儿”故事在世界接受和改编的角度出发,试论异域的“孤儿热”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所体现的地道中国内容迎合了当时欧洲世俗的东方崇拜心理;而它所传达的中国观念则适应了当时欧洲思想界向东方寻求出路的趋势,是当时人们渴望突破“自我”的探索。结语部分对全文论述进行了整体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儒家文化、多元文化与“复仇”,以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