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Elrod椎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术及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山大二院2014年1月到2015年3月之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及Elrod椎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术的患者共20例(病变节段融合内固定+相邻节段Elrod椎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随机抽取同时期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共计20例(病变节段行融合内固定术,邻近节段未做特殊处理)。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和术后6,12,24个月的腰椎MRI扫描,并获得常规和弥散加权图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正侧位片扫描,测量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等数据。对融合节段的上位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研究结果:所有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平均随访24.8个月。术后两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其他临床症状效果明显,上述所述两种手术方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其他临床症状效果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与术前ADC(表观扩散系数)值相比,在第6,12和24个月术后MRI研究中测量的Elrod动态固定组中的ADC(表观扩散系数)值增加。Elrod动态固定组仅在术后第24个月,ADC(表观扩散系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ADC(表观扩散系数)值相比,在第6,12和24个月术后MRI研究中测量的PLIF组中的ADC(表观扩散系数)值减小。PLIF组仅在术后第24个月,ADC(表观扩散系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才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Elrod动态固定组术后第24个月,ADC(表观扩散系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Elrod组与PLIF组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椎间隙高度差异明显(P小于0.05),且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差异明显(P小于0.05)。融合节段的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Elrod组术后末次随访对比术前有程度不同的增加(P大于0.05)。术后末次随访Elrod组与PLIF组比较,活动度明显减小(P小于0.05)。术前活动度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研究结论:Elrod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术与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PLIF)在改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ADC值(表观扩散系数)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的量化指标来使用;Elrod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缓动态内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目前,Elrod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系统对动态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量、全面且长期的评估此种动态内固定系统疗效的随机研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