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诗》学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早期儒家《诗》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对《诗》的引论、诠释,发现儒家《诗》学所关注的思想概念和范畴,进而通过细致的分析、梳理,对这些概念、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轨迹做出较为清晰的理解和描述,以期由此揭示出早期儒家《诗》学的思想特质。
  本文首先反思了《诗》学文献的判定标准。以往对《诗》学文献的界定通常是以对《诗》或诗句的引论为标准,本文则特别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定义《诗》学文献,进而将《五行》、《民之父母》等与《诗》学主题具有内在关联的论说材料纳入到了《诗》学文献的范围内。在重新界定了《诗》学文献的范围之后,本文即对早期儒家《诗》学思想研究所涉及到的具体文献篇目、尤其是几种出土文献的基本情况做出了简要的说明。
  本文随后借由对《诗》的文本形成及早期应用、教习情况的考察,分析、说明了《诗》在春秋中后期初步完成的经典化过程,同时也指出,随着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加剧,《诗》的经典意义面临着巨大挑战。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对《诗》的经典意义进行了重新诠释。这一经典重塑的过程深刻地体现着儒家重构礼乐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努力。早期儒家《诗》学正是通过对礼乐秩序、道德规范诸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实现了对旧有的《诗》学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本文以儒家重建礼乐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两个向度为线索,分析梳理了早期儒家《诗》学在相关思考中所表现出的思想特质。在内在性向度上,早期儒家《诗》学尝试将情感、意志等心之所持的元素纳入到礼、德的范畴内,并构成礼乐、德行的内在的本源或根基,进而使之以多样的方式参与到对外在礼乐、德行的维护与强化中。在超越性向度上,早期儒家《诗》学在继承、调整旧有的天命、天道观念的基础上,特别将心的元素引入到了天人、天德的关系中。
  从整体上说,本文将跨越较长历史时期、涉及不同人物的早期儒家《诗》学作为一个整理来加以研究、讨论,尝试揭示出了早期儒家《诗》学思想的整体特征及其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呈现出了早期儒家《诗》学思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关注持续升温。尤其在中国,明星“诈捐门”、巴比的“劝捐门”等事件更是将“慈善”推向公众的关注焦点,引发人们对“慈善捐赠”行为的热议。慈善捐赠也日渐演化为社会成功人士包括明星、企业家等富人的“专有义务”、“劝捐”、“逼捐”、“暴力慈善”等现象更是将慈善行为复杂化。  针对慈善捐赠行为所引发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否区分道德主体的争议。尽管
学位
牟宗三十分重视《大乘起信论》所提出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概念,认为《大乘起信论》所提出的“心”乃是超越的真常心,此真常心是包括生死流转的一切法以及清净无漏的一切法的依止,也就是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可以开出二门:一是生灭门,另一则是真如门。本文首先对“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和“一心开二门”的内涵作了阐释。接下来对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和“两层存有论”联系起来,以此来会通佛学与中国哲学,乃至康德哲学的思路进
学位
在西方古代世界,哲学与医学间的界线一直是模糊的,变动的。哲学与医学彼此独立,却又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于认识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罗马哲学而言,考察与之相关的医学无疑会为提供很大的帮助。在西方哲学和医学的历史上,盖伦是一位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他既是伟大的医生,也是有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和实践同时体现了哲学和医学两方面的影响。对于思考西方古代哲学与医学的关系而言,盖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盖伦那里
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财富问题在当代社会日益凸显。财富问题之所以会在当代凸显,在根本上是由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所决定的。一方面,新的社会发展呼唤新的财富观念,财富创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发展问题不可能不考虑财富的合理创造问题;另一方面,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创造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特点,财富创造方式不断突出人的主体作用,财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日趋多元。正是由于
印度佛教在中国立足并融入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文将以两晋至隋唐六百多年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即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本文不拟对学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会,并对民众心理、社会生活习俗产生影响的。  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概述选题的意义,并交代论文材料来源和论文框架。第一
学位
《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远影响的经典。不过本经自传译以来,一直存有源出真实性的疑问;而且本经的核心——如来藏思想在近世也被部分学者指摘为近似梵我之论,至多为不了义的方便说。在本文看来,此类观点是对如来藏的误读,其客观原因在于佛教具有针对不同修行类型、修行阶段的不同教法,这些教法均是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假如以此一系统的原则去衡定彼一系统的内容,就
学位
马一浮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学通中西,出入三教,博涉多通,最后归于六经。人们对其六艺论的外在形态关注较多,而对其内在的统贯义理结构缺乏研究。本文结合现代语境,由其对现代学术及其学思方式的批判和反动,探讨他的学问取向与时代的关系,反思现代性的问题以及中国古典心性之学对于现代的意义。其思想大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是他的思想探索和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阶段,中期是他思想的成熟和学问的发扬阶
弗勒斯达尔、史密斯和麦金泰尔等人用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意谓的思想,理性地重构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这种解读方式就是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弗雷格式解读。本文在忠于胡塞尔本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该解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中一些可能的困难。  对于胡塞尔来说,意向性就是“对…的意识”——也即意向行为对其对象的指向性。在《观念Ⅰ》中,胡塞尔将意向性分析为“意识活动——意向相关项”(Noesis---Noema)的相关
逻辑和认识论意识不发达是中国哲学的特征之一,那么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认识论体系的创建者,张东荪先生的“多元认识论”其具体框架如何?在认识论论问题上有何新的推进?作为“修正的康德主义者”他又是如何“修正”康德思想的?这些构成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在大量收集张东荪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多元认识论”之“多元”在张东荪前后期思想中有着层次性的变化,具体在认识论领域从“多元”的多种表述中可以看到最终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深入阐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注疏类作品,是由华严宗四祖澄观的《疏》文以及五祖宗密的《钞》文,再加上《普贤行愿品》的经文共同组成。在总结《华严经》思想上具有一定的文献权威性,也是研究华严四祖和五祖思想的一部相当重要的代表作。  这一著作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素,经、疏、钞三者直到明代才被合刊入藏并且广为流通,在此之前几乎乏人问津。而明末以来伴随着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