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还子”习俗及其变迁——以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库尔特村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pr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萨克族“还子”习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哈萨克族“还子”习俗与哈萨克族游牧方式有着不可忽略的内在的关系。每种习俗都会在其民族社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哈萨克族“还子”习俗也不例外,它在哈萨克族社会生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子”习俗在过去的哈萨克族游牧生活中,起到了解决劳动力不足,密切亲戚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网路、赡养老人、教育孩子、保证社会人口的再生产等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哈萨克族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政策和市场力的影响下,哈萨克族的“还子”习俗也逐渐被哈萨克族所淡化。哈萨克族“还子”现象出现了明显变化趋势。在本文中,笔者重点讲述了哈萨克“还子”习俗的产生的原因、功能、变迁以及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本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研究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本研究田野点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田野点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管理体制状况,以及在田野点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有关田野点的说法等。解放后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在田野点的社会生活状况。详细地介绍了田野点居住的民族和哈萨克族部落的分布情况。第三章介绍了哈萨克族“还子”习俗和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状况,探讨了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主要功能以及哈萨克族“还子”习俗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基本情况,财产继承、身份认同等内容。第五章,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大体情况。改革开放、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实施以后,人民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对当时的哈萨克族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出现了新的变化,哈萨克族“还子”习俗在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出现了新一轮发生变迁。在本文章,主要从国家政策、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哈萨克族“还子”习俗变迁的原因。文末在之前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特有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网络的接受程度更深,在个性心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受到
衰老与死亡是生命的结局。养老送终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爱与生育和文化传承是人类应对衰老和死亡的社会文化机制。家庭、社区和养老院是人类的基本养老方式。中国已进入老年社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从土家族地区的教育简史入手,对土家族地区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的简况以及土家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特点作了介绍.第二
期刊
景颇族是中国云南省八个“直接过渡民族”之一。本文用云南德宏州瑞丽市帮养村景颇族的实地案例,通过考察现代社会带给景颇社区的剧烈变迁,展现景颇族民间权威——山官和董萨—
介绍了作业场所空气中萘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本方法灵敏度高 ,准确性好 ,操作快速、简便。方法的精密度 :CV=3.5%~5.9 %;准确度 :加标回收率为95.8%~98.1 % ;最小检出量
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民族地区从业者素质,强边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在边境地区,全国有2.2万公里边境线,其中1.9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全国有136个边境县,其中107个边境县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总人口21
期刊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农业机械化支持措施的政策,效益比较突出,作用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