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生成机制探索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aixiao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传统上隐喻被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修饰方法,但是在近三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认知现象。虽然国内已有学者对隐喻进行过研究和分类,但是对其生成机制的探讨还仅是初步的,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格式塔理论来进一步揭示隐喻的意义构建和生成机制。本文从隐喻的特征入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多角度地对隐喻进行了分类。本文也分析了隐喻产生的原因。对于隐喻的工作机制,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语言的角度,另一种是认知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隐喻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思想和术语应用到另外一个领域以便于修饰文章。因此隐喻只是人们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进行哲学辩论的工具。从认知的角度,人们创立了许多有关隐喻理论,如:传导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等。莱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的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使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的功能和语言的层面转向认知的层面。但是概念隐喻理论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佛科尼亚于1985年发表了其著作《心理空间》,对莱可夫的理论作了发展。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佛科尼亚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佛科尼亚指出,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整合过程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与一个合成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为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与双域网络。但是在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中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了探索隐喻的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应用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来探索隐喻在格式塔法则的作用下如何在大脑中建构意义。文中选取了四个不同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分别为:"give one’s eye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In the business competition, Tom knocked Jack out", "If you invest your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 you a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本文只是对隐喻生成机制的尝试性研究。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格式塔理论对典型个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来探索了隐喻的生成机制,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对于隐喻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2003年8月25日,美国《橡塑新闻》周刊公布了备受业内关注的2003年度全球轮胎75强的名单(以2002年销售额计)。全球轮胎销售额增长了3.1%,达到706亿美元。销售额增加主要有两方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纸笔测试的设计应从3个维度进行,在侧重知识领域考查的同时,体现能力立意的思想,尝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给出试卷命制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效用。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我们获取或传输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快捷。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新媒体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
<正>1、主体资格第一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等法律的规定,对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往来的日渐增多,韩国对掌握汉语的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递增,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受母语和中介语的影响,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地区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市两所中学(初中和高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将以作品为代表的著作权传播应用范围扩大、推动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著作权及权利人的利益保护推向风口浪尖。无传播无权利。无救济亦无权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体制已逐步从“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转变,城市的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组织最基础的
目的:探究在高血压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健康宣教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2-12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用信封法将
本文针对汽车NVH测试评价,分别从汽车NVH关注点、评价要求和条件做了介绍,并就汽车车内噪声、动力总成悬置隔振和支架共振频率、悬挂隔振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实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