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传统上隐喻被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修饰方法,但是在近三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一种认知现象。虽然国内已有学者对隐喻进行过研究和分类,但是对其生成机制的探讨还仅是初步的,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格式塔理论来进一步揭示隐喻的意义构建和生成机制。本文从隐喻的特征入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多角度地对隐喻进行了分类。本文也分析了隐喻产生的原因。对于隐喻的工作机制,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语言的角度,另一种是认知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隐喻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思想和术语应用到另外一个领域以便于修饰文章。因此隐喻只是人们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进行哲学辩论的工具。从认知的角度,人们创立了许多有关隐喻理论,如:传导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等等。莱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的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使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的功能和语言的层面转向认知的层面。但是概念隐喻理论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佛科尼亚于1985年发表了其著作《心理空间》,对莱可夫的理论作了发展。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佛科尼亚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佛科尼亚指出,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整合过程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与一个合成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为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与双域网络。但是在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中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了探索隐喻的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应用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来探索隐喻在格式塔法则的作用下如何在大脑中建构意义。文中选取了四个不同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分别为:"give one’s eye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In the business competition, Tom knocked Jack out", "If you invest your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 you a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本文只是对隐喻生成机制的尝试性研究。文章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格式塔理论对典型个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来探索了隐喻的生成机制,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对于隐喻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