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分层旋耕碎土起垄技术基础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808829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垄是蔬菜生产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之一,其作业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作业质量。相比大宗粮食作物整地要求,蔬菜垄整理要求更为精细化,不仅要垄平沟直,而且更需满足“表细底粗、上虚下实”分层耕作结构,为此对蔬菜起垄机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现有蔬菜起垄机多为单轴旋耕后起垄,无法达到土壤分层的目的,虽也有为数不多的双轴精整后起垄机型,但其关键工作部件—旋耕碎土部件在粘土区域作业时仍存在表土破碎质量差、耕作刀片/刀齿磨损和粘附、刀辊间壅土及作业能耗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蔬菜全程全面机械化实现的进程。为此,本文综合运用金属表面改性、生物仿生优化、机械—土壤动力学及土壤粘附力学、传感测试等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双轴分层旋耕碎土耕作理论,从耕作刀片/刀齿的耐磨及脱附减阻性能优化研究入手,通过离散元仿真模拟和分层耕作性能试验结合,系统研究双轴旋耕碎土部件分层耕作动力学规律及作业质量影响机理,优化提出碎土刀辊结构、双轴空间位置及作业参数组合,并在田间开展验证试验,以期为高性能起垄机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材料摩擦学原理,对旋耕刀片进行表面涂层改性研究,提出一种旋耕刀片抗磨减阻综合性能提升的新途径。选择四种不同的涂层材料TiAlN、CrN、增强型PTFE和Ni-P-PTFE对刀片进行改性。通过对涂层力学性能、晶体结构、摩擦磨损性能、微观形貌、元素分析、土壤切削阻力的测试和分析,探讨了不同涂层方法的摩擦磨损机制,实现了不同涂层刀片耐磨减阻及经济性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涂层材料均提高了基体刀片的耐磨和抗粘减阻性。金属涂层(TiAlN、CrN)比塑料基(增强型PTFE、Ni-P-PTFE)涂层具有更高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塑料基涂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尤其是Ni-P-PTFE涂层刀片具有最低的平均摩擦系数(0.32)和比磨损率(3.556×10-7 m3/(N·m)),田间作业质量损失率最低(0.4 g/ha),耐磨指数WRI最高(2.24),土壤切削阻力也最低。但基于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考虑,增强型PTFE涂层更有利于提高旋耕刀片质量和耐久性。(2)采用生物仿生学原理,对碎土刀齿进行结构改形和表面材质改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獾爪趾构形仿生与抗粘涂层材料协同作用的刀齿脱附减阻新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分别建立了传统和仿生碎土刀齿的切土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两种刀齿切土过程和受力情况,研究发现相比传统刀齿,仿生刀齿结构可减少平均切削阻力、最大切削阻力、切削应力及土壤能量之和,但土壤动能较大,表明仿生刀齿降阻且耐用,同时切土效果较佳。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和耐磨性试验,发现氟硅改性丙烯酸和聚四氟乙烯的复合涂层与碎土刀齿表面结合良好,可形成一种新型抗粘耐磨层,尤其当涂层厚度为10μm时,耐磨性最高,且土壤贯入阻力最低,综合性能最优。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表明涂层材料能保护表面、防止磨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未涂层和有涂层(10μm)仿生刀齿作业平均功耗相比传统刀齿,分别降低了2.95%和30.26%;刀齿的土壤粘附量分别降低了64.46%和84.29%,表明仿生结构刀齿有利于减粘降耗,仿生结构与抗粘涂层材料的协同作用下刀齿的抗粘减阻性能更优。(3)依据离散单元法、机械—土壤动力学及颗粒接触理论,构建了旋耕碎土部件—粘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探讨了粘土分层破碎扰动过程及动力学特性规律。研究发现8.3 s时刻旋耕刀辊开始与土体接触,8.7 s时刻碎土刀辊与抛掷运动的土垡进行接触碰撞,9 s时刻两刀辊间土壤颗粒数量达到最多,作业能耗最高,9 s至10.8 s时间段分层耕作作业最为稳定,10.8 s后土壤复合耕层结构已完成,此时表土颗粒断裂键总数达到最高。同时以整机能耗最低、表土5 cm土层破碎程度最高为目标,对碎土刀辊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试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发现随着碎土刀辊刀齿的齿间距、安装倾斜角及排布行数的增加,表土颗粒断裂键总数及总能耗分别皆呈现下降、先缓后升及上升的趋势;正交试验优化研究发现耕作总能耗影响顺序为倾斜角>齿间距>行数,表土颗粒断裂键总数影响顺序为齿间距>行数>倾斜角;当齿间距为9 cm,倾斜角为8°,行数为5时,综合评分最高,即形成较优的碎土刀辊结构参数组合方案。(4)开发了一种集前轴正转抛土、后轴反转碎土功能于一体的双轴旋耕碎土田间移动式试验平台,有效解决了现有耕作试验台难以满足双轴耕作测试需求、室内测试重塑土难以反映作业现场真实环境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两刀轴间相对空间位置工作范围、碎土辊轴位置调节机构结构参数、旋耕刀轴调速装置的运动参数,理论计算并选型了碎土辊轴调速系统、功耗测试系统中液压及电气元件,阐述测试方法及数据采集过程等。应用该试验台开展了旋耕碎土部件分层耕作田间试验,实现了双轴相对空间位置及作业参数匹配优化研究,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以两轴水平间距、垂直间距、碎土辊轴转速为影响因素,以双刀辊作业平均功耗、表层5 cm土层的碎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曲面分析,建立各因素和平均功耗、碎土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平均功耗、碎土率的显著性,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功耗影响显著性顺序为横向间距>碎土辊轴转速>垂直间距;碎土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横向间距>垂直间距>碎土辊轴转速;较优工作参数组合为横向间距为570 mm、垂直间距为96 mm、碎土辊轴转速为340 r/min,对应的平均功耗为17.92 k W、碎土率为91.65%,且各评价指标与其理论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5)研制了一种双轴型蔬菜起垄新样机,通过田间试验以及与同类机型的作业质量对比测试,实现了对其关键工作部件—双轴旋耕碎土部件作业性能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7.3%、13.5%、20.4%)的增加,样机的垄顶宽合格率呈下降趋势,但数值均在80%以上;垄高合格率均在90%以上;垄面的碎土质量略有下降,出现裂纹和少量起伏,但变化不明显,碎土率皆在89.57%以上;垄面平整度均在1.53 cm以下,垄体土壤上松下实,整体作业质量满足行业标准和蔬菜生产农艺要求。与同类应用较多的两款机型相比,无论是在何种含水率条件下,样机作业的表土破碎程度、平整度及垄体坚实度等指标都较优,表明以本研究的双轴旋耕碎土部件为核心的双轴型起垄机对粘土土质及土壤水分方面的适应性更强,综合性能更优。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侵袭性增生和血管翳的形成,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血管翳由新生微血管、增生肥大的滑膜细胞、炎性细胞及机化的纤维素构成,具有类似肿瘤组织的特性,是引起关节病变、软骨破坏的主要病理基础。滑膜血管新生在血管翳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内皮细胞活化是血管新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增殖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B细胞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细胞的异常活化会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诱发或加重RA的病情与骨质破坏。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IIb(FcγRIIB)是负向调节B细胞受体(B cells receptor,BCR)信号的重要穿膜受体,其主要功能是抑制B细胞的活化,诱导外周免疫耐受。但FcγRIIb-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属于半翅目蚜科,是豆科作物的一种害虫。它不仅能通过造成伤口来直接危害植物,还能传播植物病毒。虽然其免疫系统不完整,但却能对入侵者产生免疫反应。尽管蚜虫大部分的防御反应已经建立,但关于寄主植物对这些反应的影响人们所知甚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豌豆蚜在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长、生命表参数和防御反应的差异,本研究的内容包括:(1)研究苜蓿(Medi
目的:基于微生物-脑-肠轴理论,从“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角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首先,通过半定量的方式探究适合丝线制备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的结扎标准;其次,利用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探究微生物-脑-肠轴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可能参与NP形成的微生物和代谢物后,观察大黄素对NP模型微生物-脑-肠轴的调控作用。方法:1.
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胃癌患者的症状在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大多数患者在癌症晚期才被明确诊断,因此,深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进行相关药物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调控lncRNA DLGAP1-AS2/HuR/c-Myc轴抑制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健脾清热活血方用于胃癌的防治提供科学
氮肥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上对于氮肥的依赖,培育耐低氮作物品种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深入探究作物耐低氮生理及分子机制,提高作物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对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糜子Panicum miliaceum(L.)是一个四倍体栽培种,具有极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旱、耐盐碱、耐温度胁迫能力,可能进化出独特的耐贫瘠机制,尤其是耐
目的: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高发于癌症治疗各个时期和癌症转移阶段。其中,高达90%的癌症患者均受其困扰,而目前治疗癌因性疲乏的药物方案匮乏,因此,肿瘤患者的疲劳往往持续数年不能缓解,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事实上,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日久月深,对疲乏症状的改善颇具疗效,已逐渐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认可。而参芪扶正注射液(Shengqi Fu
目的:1.明确铁死亡是否参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OP)的发病机制;2.明确黄芩素在体内抑制铁死亡防治DOP的作用;3.基于SLC7A11/GPX4轴探讨黄芩素在体外抑制BMSCs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研究(1)铁死亡在DOP发病中的作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基线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也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AFLD根据病理可分为:单纯性脂肪变性(SS)、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NASH相关性肝硬化。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脂质代谢紊乱贯穿着NAFLD发病的始终,长链脂酰Co A合成酶1(ACSL1)能催化C:12-C:22之间的长链脂肪酸合成脂酰Co A,无论是脂质的合成还是分解代谢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