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有着以运河义化为核心的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目前明清时期通州仅存的历史街区,南大街承载着通州的诸多历史记忆。通州南大街是一处回族聚居区,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本文以通州历史和当地回族历史进程为背景,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南大街清真寺、寺坊社区、回族教育、生计方式、婚姻丧葬、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和特征。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明朝通州建城、通州南大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寺坊社区的产生。寺坊社区管理权从明前期的完全世袭,到明朝中后期世袭寺务权力和流动教务权力逐步分离,清中后期乡老逐渐介入清真寺和寺坊社区的管理中。第二部分:主要叙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南大街回族社区的流变。这一时期,漕运衰落、军阀混战等多种因素导致近代通州城发展停滞。乡老因拥有较多财富和较高声望,又乐于寺坊事务,受到大多数寺坊群众认可,成为支撑近代清真寺和寺坊社区的核心。他们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的转型,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区的落后状态。同时勾画了近代南大街回族的生活方式和通州回族“老字号”的发展。第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南大街回族社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进入到南大街社区,寺坊社区向“单位制”转型,“乡老”积极配合,推动公私合营,以及社区教育和婚俗的改变。1978年后,“单位制”开始解体,社区组织回归,南大街最终转变为现代“街居制”社区。第四部分:结论。总结了通州南大街及回族社区的发展轨迹,南大街社区集体记忆的形成,展望了南大街的未来发展。首先,回溯了南大街发展的历史轨迹,通州南大街回族社区的发展依附于通州城市的整体发展。其次,阐述了南大街的集体记忆,通州的所有饮食“老字号”皆为当地回族经营。撰写南大街历史的老人们关于社区的历史叙述,成为社区成员认可的集体记忆。第三,阐述了南大街的未来,2015年党中央定位通州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南大街被定位北京市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南大街街区中的建筑成为了历史建筑,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南大街将成为既能保持通州古城样貌,又能体现社区的文化价值,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历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