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负荷和类型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脑血流灌注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比较颈动脉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方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效果,分析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1)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患者84例,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组织学分析以评估斑块的类型(美国心脏协会分类),IV-V及VI型定义易损斑块,将研究对象分成易损斑块组(36例)及稳定斑块组(4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的差异性。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吸烟、体质指数、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史;(2)将患者依据颈动脉供血区的大脑半球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本研究共获得168侧颈动脉图像,其中症状组80根,非症状组有88根,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CBF值的差异。斑块成分是指斑块的出血(IPH)、脂质坏死核心(LRNC)、破裂纤维帽(FCR)、钙化(CA),斑块负荷是指最大管壁厚度(maxWT)、管腔管壁标准化指数(NWI)、管腔面积(LA);(3)将患者斑块的易损斑块、狭窄程度、斑块厚度的超声成像与磁共振成像对比分析;(4)将手术证实的15例患者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分型结果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易损斑块组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方面较稳定斑块组高,高血压、糖尿病史人数较稳定斑块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分布没有明显差异(P>0.05),均以颈内动脉的起始部最常见。(3)非症状组斑块LRNC及IPH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症状组(P<0.05);两组CA及FCR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症状组斑块maxWT、NWI、CA及LRNC体积明显大于非症状组患者(P<0.05),两组L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症状组颈内动脉供血区CBF值明显低于非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超声多普勒(62个)检出易损斑块明显少于HRMRI(86个)检出数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MRI与超声检查对患者狭窄程度及斑块厚度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5)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III、IV-V、VI及VII型颈动脉斑块灵敏度分别为0.800、1.000、0.857、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0.929、1.000、0.941。磁共振成像与病理对各型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方面,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同侧颈动脉斑块的LCR、IPH、NWI及maxWT有关,并且缺血性脑卒中与脑血流灌注水平降低存在密切关系,通过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及负荷及CBF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可行的;磁共振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方面显著高于超声多普勒检查;应用HRMRI能够显示斑块的成分信号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对诊断不同分型的颈动脉斑块有较好的准确性;通过HRMRI检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可以为预防脑卒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利于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