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在民族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换来的却是民族成员的大量外流、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民族多样性的逐步减少。政府和研究者为改变上述状况做了不懈努力,尤其在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的天、地、人系统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简单知识分科肢解了文化,破坏了文化的生命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考虑到其与生俱来的天、地、人系统,即须将学校教育置于当地社区之中,使学校与社区和谐共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传承和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藏区小学传播主流文化,与社区关系疏远,学校几乎成了藏族社区中的“文化孤岛”。导致这种状态存在的原因何在?它的学理根源又如何?怎样才能使当地小学和社区间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由于研究对象和所需资料的独特性,本研究选择了田野考察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辅以文献法、比较法等。田野考察法主要是在具有典型性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邛山村“小平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文献法主要是针对藏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藏区小学与社区的关系等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藏区寺院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了解来帮助全面的理解当前藏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问题所在。
本文认为,藏区小学与社区的关系存在表层和谐,深层不和谐的状况。表层关系和谐指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在人际交往和物资共享上达到了团结协作的层面;深层关系不和谐即小学代表的主流文化与社区代表的传统文化没有实现平等对话,二者相对独立,相互削弱。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本研究认为当前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藏区小学与社区表面和谐的关系起了有限的推动作用。藏、汉各异的文化背景对它们深层的文化不和谐有较大的影响。二是教育内部因素。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和谐。三是社区内部因素。学校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社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失声的。本文提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是人性的需要,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的需要,“和谐共生”应该成为调节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据此,文章认为,构建藏区学校和社区关系应从调适学校教育内部因素做起,建议建全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制定出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策略。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就有实现的可能。
本研究的探索,将对了解藏区学校教育的现状,寻求建构学校与社区和谐共生关系的途径,明确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等问题是有所助益的。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民族地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从教育活动出发探索文化和谐相处之道,对丰富教育学理论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