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6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农村经济也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快速增长。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我国“三农”问题逐渐凸显,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固化。面对如此形势,党中央在十八大提出了深入农村改革开放,加快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方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这对这对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所谓的新的农村综合体,就是将农村的地理空间提供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生活服务功能齐全,格式互补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从新农村综合体的理论依据,意义,原则,目标,主体和制度等方面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进行了全面研究,具体地思路为第一章:前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涉及到理论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第二章: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理论依据。首先,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其现实意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涉及到规划,产业支撑,农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符合客观的规律。其次,新农村综合体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第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符合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要求。第四,新农村综合体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接着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找到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我国农村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现状评价。按照历史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从城乡协调,到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城乡调整,最后到城乡统筹的过程,并且从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通过现实数据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巨大。第四章: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条件。本章是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定义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目标,建设的原则依据,建设的主体和条件。认为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设立短期和长期目标,优先完成短期目标,即完成对产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综合体内一系列制度的构建。在远期将新农村综合体打造城城乡之间交流的节点,形成综合体和小城镇,城市三者之间的开放互通,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互通,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一性,系统性的原则。新农村综合体的主体具有阶段性。在前期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而在中后期政府将让位于以农民为核心的农民,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主体体系。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完备,有一定的空间载体,能够提供完善公共服务,能将农民集中居住。第五章:介绍广元市苍溪县的三带一区实践,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是介绍了苍溪县的基本情况,接着分析了苍溪县发展新农村综合体面临的诸多困难,然后对苍溪县的情况作了SWOT分析,提出了建设“三带一区”的构想,即建设生态家园带,公共服务带,致富产业带和新农村综合体开发园区。在苍溪县设立的新农村综合体指标中,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10个左右的指标对该部分进行评价考核,覆盖了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保,医疗,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农民就业和收入等各个方面,四个部分整体合起来构成了的“三带一区”综合指标体系。第六章: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制度构建。根据桑加亚的理论,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立需要从激励,能力,组织和制度上解决先进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村或农业转移和灌输的问题。具体地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当中,确立正确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秩序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是经济生活的生产率和可行性。正确的制度安排是新农村综合体长效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决定着后续激励机制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企业,中介组织能否迅速成长,各类新农村综合体主体的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从而促使新农村综合体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循环至关重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从金融,社保,土地等方面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构建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长效支撑体系,保障新农村综合体的长期健康运行。第七章:结论。笔者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体具有阶段性特征。其次,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蹴而就。第三,新农村综合体在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使每个综合体都建出自己的特色。最后,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关键在制度安排。在新农村综合体内构建好包括产业,房屋产权,社保,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的机制,对于新农村综合体的长期发展,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具有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