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浣纱记》到《桃花扇》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明清传奇结构模式中一种特殊化的结构模式,始创于梁辰鱼的《浣纱记》,至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且日臻完美。但是,无论是梁辰鱼,还是孔尚任,都没有在剧中真正完成该结构创意,没有使“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即使到乾隆年间,明清传奇作家对此类结构的创作都没有超越孔尚任的创作艺术,因此,对这种结构模式,我们只能称之为理想化的结构模式。本文拟从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作者坚持这种结构模式的根本原因、这种结构模式在剧本中出现的困境以及作者如何摆脱困境四个方面作较为系统地阐释。“离合之情”要能够与“兴亡之感”结合在一起,需要有这几个要素:第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历史意识,而这一点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梁辰鱼空怀报国之志,一生落魄江湖,清楚地看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面目。孔尚任则在南京、扬州任职时接触了大量的明末遗民,从中了解了南明历史。第二,剧中正旦的政治意识。不论是西施还是李香君,她们都有一定的政治意识,都有参与政治斗争的事实。第三,剧中正旦与关乎国家兴亡的人物的关系。在这两部剧中,“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结合都遇到了困境:两者不能紧密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主要与剧中正旦不能参政议政的低下的社会地位、作者的“以曲为史”创作观念以及作为“圣裔”的孔尚任心中的文人自省意识有关。然而,受《汉宫秋》等元杂剧创作手法的影响,以及作者本身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追求,明清传奇作者们依然坚持采用这种结构模式来写历史剧。与此同时,明清传奇作家们也认识到了“离合之情”很难与“兴亡之感”完美结合的困境,并在实践中采用了道具的串联和中心意象的设置来摆脱这种困境。梁辰鱼在《浣纱记》中设置的道具为范蠡、西施的定情之物——一缕溪纱;孔尚任在《桃花扇》中以“桃花扇”作道具。“桃花扇”不仅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定情信物,而且还是两人忠贞爱情的见证。另外,孔尚任还抓住“桃花扇”上的“桃花”作为中心意象来设置,使“龙睛龙爪,不离乎珠”。
其他文献
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濒危性来看,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具有抢救的性质,因此,在传统文化断裂层出现之时,"羌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被切实有效地发展与保护,各方力
<正>本研究通过在42日龄快大型岭南黄羽公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硒代蛋氨酸,进行动物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探讨硒代蛋氨酸对岭南黄羽公鸡机体抗氧化能力和组织中硒含量的影响
论文以博客文学的兴起与个性魅力为核心,论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博客文学以其注重个人表达、创作个体特色鲜明、充分释放人性空间的特点,实现了个人表达的解放。本
<正>试验选用42日龄体重约1.16 kg的快大型岭南黄羽公鸡80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栏)。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各处理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
会议
曹丕的乐府诗对曹魏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整个乐府歌诗史上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曹丕的乐府诗应该属于歌诗,它与汉乐府古辞属于同一艺术创造系统,跟音乐和歌诗表演
对巴金创作与思考的评论和研究,对巴金意义的涵咏与反思,可以说是肇始于1929年初轰动文坛的巴金处女作《灭亡》问世以后。本文拟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将这些巴金研究作个基本的梳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描绘并想象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成为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不老主题。台湾乡土文学作为百年来独自承载了种种历史的残酷戏谑与肆意扭曲,铸就了浓厚的历史悲情和
设计了一种基于无模型自适应的外骨骼式上肢康复机器人主动交互训练控制方法.在机器人与人体上肢接触面安装力传感器采集人机交互力矩信息作为量化的主动运动意图,设计了一种
女性视角是翟永明诗歌写作的支点,八十年代,诗人关注女性自我,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闪现出一种神秘、幽暗的诗意,九十年代以后,视野扩大,诗人从关注自身逐渐实现关注整个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众筹融资的概念已经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成就,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发展都利用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从而促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