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双期增强CT扫描对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颞骨相关静脉异常及变异的评估目的:统计单侧静脉源性PT患者耳鸣侧各种颞骨相关静脉异常和变异的发生率;探究该类人群耳鸣侧同时出现多种颞骨相关静脉异常和变异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接受颞骨双期增强CT检查的单侧静脉源性PT患者CT影像资料统计其耳鸣侧及健侧出现的各种颞骨相关静脉异常、变异的数目及发生率;分别统计每1例研究对象耳鸣侧同时存在不同静脉异常或/和变异的情况以及例数。结果:(1)PT患者耳鸣侧出现至少两种颞骨相关静脉异常或/和变异170例(170/242),存在一种静脉异常或变异者58例(58/242),未见异常者14例。(2)242例PT患者中,乙状窦沟骨壁缺失耳鸣侧209例、健侧32例;横窦狭窄耳鸣侧135例,健侧108例;颈静脉球窝高位耳鸣侧114例,健侧39例;乙状窦沟憩室耳鸣侧84例,健侧5例;颈静脉球窝憩室耳鸣侧33例,耳鸣侧5例;颈静脉球窝骨壁缺失耳鸣侧33例,健侧4例;导静脉粗大耳鸣侧10例,健侧1例;静脉窦血栓耳鸣侧3例,健侧0例;永存岩鳞窦耳鸣侧2例,健侧2例。耳鸣侧与健侧比较,乙状窦沟骨壁缺失(P <0.001)、横窦狭窄(P=0.014)、颈静脉球窝高位(P <0.001)、乙状窦沟憩室(P <0.001)、颈静脉球窝憩室(P <0.001)、颈静脉球窝骨壁缺失(P <0.001)及导静脉粗大(P=0.006)发生率耳鸣侧明显高于健侧。(3)PT患者耳鸣侧各种静脉异常和变异发生率结果显示,乙状窦沟骨壁缺失86.4%、横窦狭窄55.8%、颈静脉球窝高位47.1%、乙状窦沟憩室34.3%、颈静脉球窝憩室13.6%、颈静脉球窝骨壁缺失13.6%、导静脉粗大4.1%、静脉窦血栓1.2%、永存岩鳞窦0.8%。结论:颞骨相关静脉异常或和变异,特别是多种变异或异常的同时存在可能是引起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原因。第二部分乙状窦沟骨壁缺失临床CT评估目的:依据CT图像分析耳鸣症状的有无与乙状窦沟骨壁缺失范围的关系,探究乙状窦沟骨壁缺失及其范围在耳鸣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分析22例双侧颞骨同时存在乙状窦沟骨壁缺失的单侧PT患者的各侧骨壁缺失CT图像特点;(2)比较伴随耳鸣症状(209例、209侧)和不伴随耳鸣症状(75例、79侧)的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患者其骨壁缺失的CT图像特点;(3)分析比较年龄、性别匹配的28例(28侧)手术证实为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性PT患者和28例(28侧)不伴随耳鸣症状的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患者的骨壁缺失CT图像特点。上述分析内容均包括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最大水平径、最大纵经、近似截面积以及缺失位置。结果:(1)22例双侧颞骨同时存在乙状窦沟骨壁缺失的单侧PT骨壁缺失分析中,耳鸣侧与健侧比较骨壁缺失最大水平径[(6.18±2.31)mm vs.(3.54±1.31)mm]、最大纵径[(5.63±2.50)mm vs.(3.60±1.08)mm]、缺失近似截面积[(29.58±20.60)mm2vs.(10.62±6.11)mm2]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侧各项数据均大于健侧统计;耳鸣侧乙状窦沟上曲受累13例、下曲受累2例、降部受累7例,而健侧上曲受累6例、下曲受累5例、降部受累11例,两侧缺失位置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耳鸣组与非耳鸣组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比较,骨壁缺失最大水平径[(5.28±1.73)mm vs.(2.96±1.16)mm]、最大纵径[(5.41±2.05)mm vs.(2.79±1.35)mm]、缺失近似截面积[(23.35±13.29)mm2vs.(7.02±5.15)mm2]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组各项数据均大于非耳鸣组统计;耳鸣组乙状窦沟上曲受累80例、下曲受累10例、降部受累119例,而非耳鸣组上曲受累16例、下曲受累9例、降部受累54例,两组间骨壁缺失位置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28例耳鸣手术组与28例非耳鸣对照组比较,骨壁缺失最大水平径[(6.25±1.76)mm vs.(3.08±1.42)mm]、最大纵径[(6.20±2.24)mm vs.(2.51±1.05)mm]、缺失近似截面积[(31.55±16.99)mm2vs.(6.65±4.99)mm2]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耳鸣手术组各项数据均大于对照组统计;耳鸣手术组乙状窦沟上曲受累12例、下曲受累0例、降部受累16例,而对照组上曲受累3例、下曲受累3例、降部受累22例,两组间骨壁缺失位置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状窦沟骨壁缺失不是PT特有征象。但是,乙状窦沟骨壁缺失的最大水平径、最大纵径以及缺失近似截面积却与PT密切相关。无论是否伴发搏动性耳鸣症状,骨壁缺失的部位均以乙状窦沟降部和上曲多见。第三部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乙状窦沟骨壁缺失对搏动性耳鸣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目的:建立不同乙状窦沟骨壁缺失形态的PT颞骨2D有限元模型,分析乙状窦沟骨壁厚度和乙状窦沟骨壁缺失大小对声音在颞骨内传导及耳鸣强度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乙状窦沟骨壁缺失在PT的发生机制。方法:依据一例手术证实为乙状窦沟骨壁缺失性PT患者的CT图像,应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不同骨壁厚度(0mm、0.25mm、0.5mm、1mm)和不同骨壁缺失大小(0.5mm、1mm、2mm、4mm)的骨壁、血管壁2D模型图;后经离散化、前处理操作,加载PT患者的血流流场信息模拟血流,建立不同乙状窦沟骨壁厚度及不同骨壁缺失大小的PT颞骨2D有限元模型。监测并比较加载血流流场信息后不同骨壁厚度和不同骨壁缺失大小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结果:(1)不同骨壁厚度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比较:骨壁厚度0mm时,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最大,约为其他三种情况的100~1000倍。骨壁厚度0.25mm、0.5mm时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相近,骨壁厚度1mm时监测点振动幅值最小(2)不同骨壁缺失大小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比较:骨壁缺失大小0.5mm时,监测点振动速度幅值最小,约为其他三种情况的1/10。骨壁缺失大小1mm、2mm、4mm各监测点所探测到模拟血流声音的振动速度幅值相近。结论:骨壁缺失后血流声音可以在颞骨内传导产生耳鸣症状;骨壁缺失范围大小的改变可以影响声音在颞骨中传导及其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