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诗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确如此,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比如生病、亲人离世、情场失意等等,这都需要并且值得人们的同情。同情言语行为属于表达类行为,它本质上是一种礼貌和使人受益的行为。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同情言语行为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来分析同情言语行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红楼梦》前80回中的同情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同情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话语特征、语用策略及社会参数对同情策略的影响,并将霍克斯的译文与杨宪益的译文作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翻译同情言语行为时使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有何异同等问题。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作者从汉语版《红楼梦》中找到86个有关同情的言语行为。根据Blum-Kulka对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跨文化研究,同情言语可以划分为中心词和辅助实现形式两部分,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情言语的表现形式、话语特征和语用策略,并从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这两大社会参数的角度对同情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利用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搜集两个英译本有关同情言语的翻译并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将同情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直接同情言语行为和间接同情言语行为。通过分析研究,本文总结了直接同情言语行为的常用中心词,所有同情言语的一般句子结构及句式。在两大类的基础上,通过对86个言语的整理和分析,本文将其细分为9种同情语用策略,归纳出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相对权势和社会距离等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该研究还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文版本的同情言语的翻译方法,探讨了他们的翻译风格,对同情的翻译从不同角度做了详细分析。
通过对霍克斯和杨宪益的比较,本研究指出同情言语的翻译方法因文化和语境的不同而变化。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同情言语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信息超额或者欠额的现象。总体来说,杨宪益的翻译以异化为主,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忠实于原文,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同情习语、典故等的文化特色,而霍克斯则以归化为主,主要采用意译和注释的手段,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大多遵循了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同情言语行为多角度的详细分析,希望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同情言语行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言语行为的文本研究起到一些丰富和补充作用。希望该研究在翻译实践方面能够给予老师和学生一定的启示并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此次研究的来源、意义及目的,概述了文章的整体结构。第二章围绕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即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同情言语行为及红楼梦的相关研究,分别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这些成果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以体现该论文创新的必要性。第三章详述了此次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问题、语料的收集、分析研究过程以及“同情”的定义。第四章以《红楼梦》中的同情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特点、表现形式、语用策略及社会参数的影响。对杨译文与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总结出各自一定的翻译策略及不同点。第五章是结论,指出本研究的发现和启示,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