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麻痹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和H-B分级的统计分析,与常规针刺患侧方法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评价该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7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对两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实施治疗组(急性期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和对照组(常规针刺),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简称H-B分级)的分级和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在就诊收治日、治疗第7次、治疗第15次、治疗第25次进行疗效观察评定。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天数、面部损伤程度评分、H-B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患者治疗第7次面部评分、H-B分级及疗效:(1)第7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分别与治疗前面部评分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第7次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3.患者治疗第15次面部评分、H-B分级及疗效:第15次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4.患者治疗第25次(1)第25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第25次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3例(65.7%)、显效11例、有效1例;对照组:治愈15例(42.9%)、显效17例、有效3例。两组间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治疗第7次,两组分别与治疗前面部评分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第7次均有效。第7次、第15次后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论文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疗效在这两个治疗阶段还未体现出来。第25次治疗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分析得出:治疗组的急性期治疗方法的优势性在治疗第25次后才完全体现出来,不仅表现出面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H-B分级和疗效也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其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健、患侧交替针刺治疗急性期风热型贝尔氏麻痹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患侧组。是治疗贝尔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的优势治疗方法。在急性期对贝尔氏麻痹风热证采取的该种针刺治疗方法,疗效的优势性在恢复期才得以体现出来,对整个贝尔氏麻痹风热证治疗的预后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