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进入严重少子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引发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劳动力外流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养老效果评价体系,探究养老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农村养老现状,缩小城乡间的养老效果差距,实现积极老龄化。首先,分析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和养老面临的问题。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多元化养老模式,现存的问题有:老年人群养老观念落后、养老负担较重、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算三大地区和28省市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效果。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养老效果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养老事业发展稳定,提升动力不足;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最应关注的地区。新疆自治区保持较好的养老效果;上海市、浙江省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效果提升最显著;吉林省、甘肃省、青海省的农村养老问题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再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养老效果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性别、环境污染状况、养老机构数量、子女经济支持对养老效果具有负向效应,领取养老金有助于提升养老效果。最后,对子女经济支持与养老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根据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结果以及真实性检验结果,证实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每一位子女给予老年人的年均经济支持数额小于100.99元时,经济支持对养老效果具有正向效应;数额大于100.99元时,经济支持对养老效果具有负向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农村养老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引导农村老年人群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养老观;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