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鲤形目(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nae)、泥鳅属(Misgurnus Lacepede),有土鳅等俗名,是我国一种小型的淡水经济鱼类。目前随着泥鳅本身营养价值逐渐被发现,加之泥鳅比较容易饲养,使得泥鳅的大规模养殖成为现实,然而生产中养殖泥鳅仔、幼鱼的大量死亡,限制了其规模化的进程。研究从泥鳅的早期生物学特性入手,探讨了泥鳅开口摄食期及其幼鱼饥饿状况下的生长、生理特点,旨在为泥鳅养殖产业化提供技术帮助。1.不同饵料对泥鳅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水温27℃±1℃时,对泥鳅仔鱼进行:生产池水过滤物(A,含绿藻、硅藻和轮虫等)、鱼粉(B)、熟鸡蛋黄(C)、空白(D)、熟鸡蛋黄+生产池水过滤物(E)、熟鸡蛋黄+鱼粉(F)、啤酒酵母(G)以及血粉(H)等8种饵料组合投喂,研究了各饵料组对泥鳅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1)蛋黄组和蛋黄+池水过滤物组的生长率(SGR)最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的生长率(P<0.05);对照组生长率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组的生长率(P<0.05)。(2)蛋黄组和蛋黄+池水过滤物组体长生长最快,体长显著大于其它各组的体长(P<0.05);对照组体长生长最慢,体长显著小于其它各组的体长(P<0.05)。(3)蛋黄组、蛋黄+池水过滤物组、血粉组和池水过滤物组死亡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粉组死亡率最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的死亡率(P<0.05)。研究表明蛋黄组和蛋黄+池水过滤物组较适合泥鳅仔鱼的生长和生存。2.延迟投饵对泥鳅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分延迟0d、1d、2d、3d、4d、5d、6d、7d投饵和完全饥饿9个试验组,研究了延迟投饵对泥鳅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温27℃±1℃时,泥鳅仔鱼3日龄开口,混合营养期2d,4日龄卵黄囊消失。(2)开口当日初次摄食率为36%,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98%,饥饿不可逆点(PNR)在8~9日龄。(3)延迟0d(正常投饵)和1d投饵组仔鱼体长一直呈增长趋势,至11日龄,两组仔鱼体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体长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仔鱼3~5日龄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4)延迟0d和1d投饵组,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分别为82.67%和89.33%,且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11日龄时仔鱼存活率明显降低;完全饥饿组,11日龄仔鱼全部死亡。3.泥鳅幼鱼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水温26士1℃条件下,对泥鳅幼鱼分别进行饥饿0d(C,对照组),饥饿7d(S7),饥饿14d(S14)和饥饿21d(S21)后再投喂后的补偿生长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饥饿结束时,S7、S14和S21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10.58%、20.13%和24.9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再投喂后的各处理组体重增加率分别为:73.57%、70.33%和56.6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饥饿处理组的特殊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后的体重,S7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S14组和S21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和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幼鱼(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肠和肝形态和组织学的影响。从形态结构看,饥饿14d和21d的幼鱼肠管收缩,肝脏萎缩,呈姜黄色;从组织结构看,饥饿7d组幼鱼与对照组基本相似,饥饿14d和21d组的幼鱼,肠径和上皮细胞高度都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肪滴减少。再投喂后,肠径和上皮细胞高度均有所恢复,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组织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未能达到正常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