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群组研究(group study)的方法,结合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范式及其变式,运用眼动仪,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和正常对照组儿童为对象,采用改变任务内容和难度调动动机的方法,从不同层面考察了动机因素在ADHD儿童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延迟满足中的作用。在实验结果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探讨了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延迟满足的差异及其所蕴藏的心理机制。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1采用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范式,考察了在枯燥等待情境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延迟满足的特点。结果发现,在枯燥等待任务中,ADHD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的等待时间,表明ADHD儿童在延迟满足上存在障碍。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类儿童在延迟等待策略的使用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高级水平策略的运用上,ADHD儿童的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的得分。实验2采用自我延迟满足任务的变式,通过改变任务难度、儿童对于活动的兴趣程度,调动其动机水平。结果发现,随着任务情境越来越有趣,儿童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钓鱼情境下儿童的延迟时间最长,枯燥等待情境下的延迟时间最短。两类儿童在枯燥等待情境、拣豆子情境、卡片分类情境下的延迟等待时间差异显著,而在钓鱼情境下的等待时间没有差异,提示ADHD儿童的延迟障碍并非单纯由于其本身不能等待导致,而是由于在实验任务中的动机水平不足所致。实验3采用眼动任务,通过不同色彩、不同内容的图片调动儿童在延迟等待过程中的动机,从而更加细致地考察动机成分在等待中的作用,以及儿童在等待过程中的视觉加工过程。结果发现,无论是ADHD儿童还是正常儿童,通过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图片所调动出的高水平动机状态都有助于儿童的延迟满足,进一步证明了ADHD儿童在某些作业任务中的差的表现可能源于其动机水平的不足。本研究的三个结果联合证明了动机在ADHD儿童延迟满足作业中的重要作用,提示这类儿童在某些作业任务、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差的表现,可能源于其自身的动机水平不足,或者是外界为其提供的刺激环境没有调动起其足够的动机水平。因而以往只强调ADHD儿童的主要问题在于抑制功能缺损,可能并不完全反映ADHD儿童功能缺损的全貌。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为ADHD儿童的行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