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琼森的《福尔蓬奈》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享誉盛名。他是琼森由早期幽默喜剧到中期讽刺喜剧过渡的标志。在《福尔蓬奈》中,琼森成功地将道德讽刺、动物寓言和传统道德剧三种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这是一部对人类贪婪、狡猾、寄生等反道德特征研究的有力之作,它展现了17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反道德全貌。琼森冀望通过这部作品,敦促民众对当时社会中的道德堕落状况进行重新考量。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部戏剧进行了探讨,分别是与作品息息相关的文艺复兴晚期“反道德”社会背景,剧中动物寓言体现出的各种反道德特征以及琼森通过这部剧要表达的道德教化。在理论角度上,本文采纳了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特纳于1989年提出的大链条隐喻理论。大链条隐喻理论中的秩序观念和动物隐喻与本文的探究主题相契合。17世纪初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海上贸易繁盛,国力日益强大。资本盛行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道德的堕落和国家政权的腐败。在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的观念中,财富重于道德,金钱拥有至高地位,而雅各布时代下的“官职恩赐制”更是成为了腐败的主要根源。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剧作通过动物寓言体现出的社会反道德现象。“寄生虫”莫斯卡体现出的寄生性是社会中一切反道德现象的根源,而“狐狸”福尔蓬奈的欺诈则成为了反道德的主要手段,“鸷鸟”般的遗产觊觎者们则代表了雅各布时代贪婪的社会群像。琼森在对反道德进行淋漓尽致的描绘和讽刺之后,更是运用自己高超的艺术手段对17世纪初期的英国民众进行了道德教化。首先,他对反道德力量控制下的社会等级顺序进行了重新的排列,并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反道德人物控制的社会中,大奸大恶之人占据大链条秩序的顶端,操控着社会法则。而真正纯洁善良,拥有理性和道德的人却走投无路,只能屈居链条末端,听凭反道德人物的摆布。除此之外,琼森利用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在戏剧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观众既能享受到反道德人物和奸计的得逞所带来的刺激感和满足感,暂时摆脱现实中各种禁忌和道德机制,又能真切地感知到反道德力量的强大和邪恶。这种感知使观众在享受剧作带来的愉悦之余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产生对反道德的厌恶和恐惧。并且敦促观众不断完善自身,修正道德弱点,以避免被现实社会中的反道德力量操纵。由此,琼森的道德教化目的便完成了。在《福尔蓬奈》中,动物寓言、讽刺喜剧和道德剧等多种形式合而为一,体现出琼森对17世纪初期雅各布时代下的反道德全貌进行了反思。琼森利用观众的想象力来传达道德教化主题,使观众在获得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保持道德上的警惕。这种体验可以帮助观众自觉地做出道德判断和自我道德修正,从而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