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多金属矿床,是钦杭成矿带上一个重要的铜铅锌钨钼产地,前人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对矿区各个岩体的形成时代还有较大的争议;另一方面,对于矿区内存在的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和层状-似层状的Cu-Pb-Zn矿床的形成时代以及对应的成矿特征和成矿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由于与成矿相关的岩体及矿体的形成时代对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和制约作用,因此,目前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进行成岩成矿时代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充分了解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对出露于大宝山的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系统性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定年,对辉钼矿和炭质泥岩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以此讨论了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并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矿区及其邻区内存在两类岩体:次英安斑岩岩体以及花岗闪(斑)岩岩体,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到先期形成的次英安斑岩岩体之上。次英安斑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440Ma左右,是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对应于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后的吴川-四会深大断裂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而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表明其形成于165Ma左右,对应于华南地区中生代由于板块拉张和地壳减薄诱发的岩浆活动。Re-Os同位素定年。本文对产于斑岩-夕卡岩型W-Mo矿床中的单矿物辉钼矿和与喷流沉积矿床密切相关的全岩炭质泥岩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研究表明,与海底喷流沉积作用相关的Cu-Pb-Zn矿床形成时代为387Ma左右,可能与华南地区加里东造山带形成之后新的板块内部基底断裂和持续拉张所引发的深部岩浆活动和热水流体作用有关;而斑岩-矽卡岩型W-Mo矿床中的辉钼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165Ma左右,属于燕山期成矿,这与华南地区同一时期的众多W-Sn-Mo多金属矿床具有类似的成矿年龄,可能与华南地区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所导致的岩石圈减薄有关。这一结论不同于前人的加里东期成矿或者燕山期成矿的观点,对后期的找矿工作具有较为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矿床特征与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的综合分析,大宝山层状-似层状矿床具有典型喷流沉积成矿的一些特征:(1)可见“双层”构造,即上部的层状或条带状矿体以及下部的细脉状或筒状矿体;(2)野外常见菱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同围岩呈韵律性相间形成条带状与层纹状矿石,常具有顺层揉皱构造、生物构造或鲕状构造等,地层未见明显的后期蚀变作用,说明成矿作用与沉积过程同步,而非后期热液成矿;(3)矿床出现与一般硫化物矿床类似的水平分带现象,在矿区北部,以Cu矿化为主要特征,矿区南部则逐渐过渡到Pb、Zn矿化;(4)矿区野外露头可见大量爆破成因的角砾岩型矿石;(5)菱铁矿常成砂状或粒状集合体,赋存于炭质泥岩和白色粘土岩中,而菱铁矿和粘土岩均可以直接由热水溶液形成;(6)在黄铁矿Co-Ni微量元素分布图上,大宝山的样品均落入海底喷流矿床的范围或落在其附近,与典型岩浆矿床黄铁矿的Co-Ni分布明显不同。大宝山W-Mo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矿床的一些特征:(1)呈脉状或浸染状产出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岩体顶部或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内,以辉钼矿和黄铁矿为主;(2)产出明显受到矿区内的断裂活动控制,在水平面上,矿化作用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分布,从内到外分别出现钾化,绢英岩化,强硅化,弱硅化以及泥化。(3)在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现象。华南地区在整个燕山期处于一个强烈的构造活跃和岩浆活动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地区,形成了众多的W-Sn-Mo多金属矿床,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中斑岩-矽卡岩型的W-Mo矿床就是在这一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中侏罗世,由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作用,岩浆期后的含矿热液沿着地层的破碎带侵入,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形成了矽卡岩型的W-Mo矿体,在岩体外围形成了斑岩型的W-Mo矿体。找矿潜力预测。大宝山矿区的找矿工作需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在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岩体以及船肚岩体外围进行进一步的Cu-W-Mo型矿化的探矿工作,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地层中进行Cu-Pb-Zn矿床的探矿工作。对于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相关的矿床的找矿部位,主要集中在岩体的外围以及岩体与围岩尤其是棋梓桥组灰岩的接触带内找矿,并结合矿区内的断裂活动和岩浆热液运移通道进行找矿。对于海西期的喷流沉积形成的Cu-Pb-Zn矿床的找矿方向,则主要立足于对矿区内棋梓桥组地层的深部进行进一步的探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