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记录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以文字或其他符号记载和描述其社会历史活动过程的信息,包括各种载体形式的文字或符号的信息记录。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指广西壮族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记载广西壮族社会各方面历史信息内容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信息记录。其外延包括档案、文献、口碑记录以及有记录符号的文物等。  一、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的提出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保护条件较差、方法失当,致使壮族历史记录损坏严重、状况甚忧,因此加强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生态泛指主体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与状态。生态学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涵括人类与自然、生命与环境、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等诸多系统的生态世界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保护学领域的应用,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壮族历史记录保护的视角。  生态型保护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生态保护技术为手段,合理使用自然和社会两种资源,构建一种有利于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是保护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是把生态学、系统论与保护学结合起来,遵循广西经济社会生态规律,协调保护主体、保护对象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由壮族历史记录本体生态型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型保护和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等三个要素组成的保护层,以适应生态文明对历史记录保护的新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广西壮族历史记录并弘扬其文化价值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二、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现实状态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的分布状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分布;二是类型分布;三是馆藏分布。其主体分布在广西西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的壮族聚居地,这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壮族儿女。其类型大致可以划分原生历史记录和非原生历史记录两大类。其藏地主要分布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民族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民间组织及私人馆所之中。广西壮族历史记录分布具有政治经济性、历史文化性、民间乡土性和壮汉融合性等特点。  广西壮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山多地少、河流广布、交通不便等特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区,具有气温高、湿度大、辐射强、气象复杂,灾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保护条件较差,损坏率较高,修复能力较弱等,其主要原因是经费支持不力,保护策略缺失,法制保障不足,科技水平较低,民间参与不够。  三、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理论与价值  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根源的。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理论主要有生态保护学理论、深层生态保护学理论、档案生态保护学理论、生态图书馆学理论、民族文物生态保护学理论、生态博物馆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学理论等。  生态型保护的价值源于人类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是人类对于包括自身发展和自然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保护的结构优化价值、保护的素质优化价值、保护的功能释放价值、保护的可持续性价值等方面。  四、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体系构建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体系构建应遵循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相结合、科技性保护与管理性保护相结合、生态型保护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体系由主体层、对象层和保护层组成,其中,保护层包括本体生态型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型保护、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等三个子系统;主体层包括广西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区组织、企业和事业单位、地方居民等;对象层主要包括露天壮族历史记录、馆藏壮族历史记录、社区壮族历史记录和民间收藏壮族历史记录等。  生态型保护层的构建是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体系构建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载体与记录材料生态型保护、信息数字化生态型保护、库内自然环境生态型保护、库外自然环境生态型保护、微观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和宏观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等基本要素的建设。  载体与记录材料生态型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保护设计生态型、保护材料生态型、保护流程生态型、保护产品生态型等四个方面,判断保护技术是否具有生态型特征,是以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的。  信息数字化生态型保护应遵循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循环增值、系统优化等原则,在技术上包括信息人安全保护、信息内容安全保护、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信息权利安全保护等方面。  库内自然环境是影响广西壮族历史记录寿命的第一生态环境。其生态型保护主要包括库房建筑与设备生态型建设、库房温湿度生态型调控、光线和空气污染生态型防治、有害生物生态型防治等方面的原则与技术。  库外自然环境保护是基于广西壮族历史记录保护视角的环境质量的生态型保护与改善,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监测技术、空气污染防治技术、自然灾害防治技术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方面。  微观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属于广西壮族历史记录保护事业组织机构内部的管理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保护的组织结构建设、保护的组织制度建设、保护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保护的组织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宏观社会环境生态型保护属于历史记录事业组织机构外部的管理性保护措施,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法规环境和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体系的功能是指其理论与技术体系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科技保护功能和文化生态保护功能等四个方面。  五、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模式与实现  生态型保护模式是广西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的方法论,包括馆藏生态型保护模式、露天生态型保护模式、区域生态型保护模式和民间生态型保护模式等四种。  馆藏生态型保护模式是将壮族历史记录收藏在广西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室)、图书馆(室)、博物馆(室)和纪念馆(室)等组织机构中进行生态型保护的模式。露天生态型保护模式是对不可移动壮族历史记录进行露天生态型保护的模式。区域生态型保护模式是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范围,以壮族聚居区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建立壮族历史记录生态保护区,对其进行区域性保护的模式。民间生态型保护模式是以生态型保护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制定相应的保护规范和标准,对散落民间并由私人收藏的壮族历史记录进行间接性保护的模式。应把上述多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对壮族历史记录进行系统性保护。  壮族历史记录生态型保护模式实现的具体措施: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二是强化服务,依法保护;三是培养人才,依靠科技;四是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六、案例分析:广西壮族山歌生态型保护  广西壮族山歌是壮族居民用土语演唱的民歌,是一种口碑历史记录。它具有题材丰富、特色鲜明、民间传唱、歌圩传承、口耳相传等特点。随着文化融合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壮族山歌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广西壮族山歌生态型保护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发展性等原则。  山歌生态型保护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以壮族社区(自然村)为基础,以具有统一、完整的壮族山歌文化和一定数量的山歌传承人及壮族居民为基本条件,以具有系统的壮族文化生态环境为标准,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壮族山歌生态型保护体系。其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山歌、其它历史记录、传承人、社区居民、文化景观、风俗传统、文化教育和自然条件等。其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地方政府、专业机构、商业组织、志愿组织、观众群体和壮族文化等等。  广西壮族山歌生态型保护社区的建设,是以山歌保护为核心,以山歌生境保护为体系,以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为手段的系统性建设。在广西壮族山歌生态型保护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是主导者,专业机构是设计者,民间组织是参与者,社区居民是承担者。
其他文献
高校教师是高校知识创新的主力。因此,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增强高校知识创新的实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需要个人与他人共享知识,也就是获取他人知识与传播个人知识
学位
2011年8月30-9月1日,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的“2011年两岸三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论坛”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报告厅开幕,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博士生共百余人参
如何分析某一知识领域的发展、了解领域内学科的发展状态,进而发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预测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下科研管理人员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
简述支持群体参与的语义网本体构建方式MMOC的构建流程和特点,并对MMOC的源本体获取、本体离散存储、本体生成机理、核心知识控制、本体实例化过程、冲突处理方法、本体评价
2011年8月31日-9月2日上午,由南京大学主办,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台湾资讯管理学会、台湾辅仁大学、复旦大学共同承办的第17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与策略学术研讨会”在
以国外有关移动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总结移动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介绍国外有关移动知识管理的典型项目,分析三种研究较为成熟的移动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在此基础
为了给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使更多的优秀稿件、会议讨论、业界动态被大家了解,《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自2007年12月正式发布《图书情报工作网刊》(刊号:IS
2011年,《图书情报工作》(以下简称《工作》)迎来了她的55岁生日。作为现今中国大陆最“古老”的一本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工作》的办刊历程与新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
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位于美丽的右江河畔,地处田东、田阳、德保三县交界处,是田东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旅游重镇,全镇总面积226.81平方千米.祥周镇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科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电梯安全级别模糊评价方法以及应用展开论述。综合评估电梯的安全级别,是降低事故风险概率的前提。采用该方法是从环境、管理、人员使用、机械运行等多角度对电梯进行多层次的安全指标评估,使用到包括区间估计分析和特征向量法等在内的权重计算方法,并从中筛选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数据进行随机和模糊的向量分值量化,综合分为5种安全级别,经过在电梯安全评估实际应用,得出的安全综合评价结合基本与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