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湖位于湖北省中部,荆州市、荆门市、潜江市交界处,处于长江中下游”四湖流域”上游,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水域面积140平方公里,岸线全长约310公里,有“百里长湖”之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江汉平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湖区水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长江中游地区水生动植物物种的重要“基因库”和湿地生态系统。。长湖水域分布有翘嘴鲌、蒙古鲌、达氏鲌、拟尖头鲌和红鳍原鲌5种鲌。长湖的鲌类资源主要来源于长江,目前的产量虽然较以前已大幅下降,但每年全湖各种鲌类的总产量仍然高达数万公斤,因此是我国鲌类种类组成和现存资源量均相对密集的大型湖泊。农业部于2010年正式下文批准建立长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物种包括5种鲌以及其他若干品种。保护区的建立对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更好的发挥长湖水产种质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借助“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本研究以长湖5种鲌作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间,通过对长湖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样,使用鱼类生态学实验方法,对5种鲌的食性及摄食器官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湖5种鲌的食性及其差异食物组成方面,5种鲌都是肉食性鱼类,在长湖食物组成包括餐、鲫、麦穗鱼、棒花鱼、鲭鲅、黄鲌、鱼残体、虾、虾残体、昆虫、水草及其它等食物。红鳍原鲌、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虾类,食物组成的比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红鳍原鲌在春、夏、冬季对鱼类的摄食较多,秋季则摄食虾类较多。翘嘴鲌在春、夏季摄食量较小,以鲫、鲭皱为主,秋季大量摄食除鲫、鲭皱以外的其它食物,冬季较为单一的摄食麦穗鱼。达氏鲌春季主要摄食鲫、夏季主要摄食餐、麦穗鱼、鲫,秋季大量摄食除鲫和螃皱以外的其它食物,冬季主要摄食麦穗鱼和黄鳓。蒙古鲌周年对各种食物的摄食都比较均衡,波动不大,仅在冬季对麦穗鱼的摄食较为单一且突出。拟尖头鲌食物中有小型鱼类和虾类,但确切食物组成不明确。摄食强度方面,4种鲌的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4种鲌的平均充塞度都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红鳍原鲌的平均饱满指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平均饱满指数均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可能存在短期停止摄食鱼类的情况。食物生态位计算和种间食物重叠计算结果显示,长湖4种鲌的食物生态位非常接近,种间存在明显的食物重叠,达到严重重叠,表明4种鲌之间存在严重的食物竞争。(2)长湖5种鲌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通过使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对5种鲌的11个摄食器官形态性状进行比较,发现其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鳍原鲌的上颌伸展度、下颌伸展度较其它4种鲌更大,达氏鲌的口高和口宽更大,红鳍原鲌的消化道最长,而蒙古鲌的鳃耙最长,并且最稀疏,在消化道重这一性状上比其它4种鱼更突出。红鳍原鲌与蒙古鲌差异最多,仅第一鳃弓外侧最长鳃耙长差异不显著;由9个性状参与建立的判别函数对5种鲌的综合判别率为86.64%,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68.41%,前两个主成分受上下颌伸展度、口宽、头长、上颌骨长影响大,表明吻部形态差异是种间差异的重要来源;翘嘴鲌和达氏鲌一半以上性状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表明二者形态相似度高,蒙古鲌和拟尖头鲌相似度较高。5种鲌的摄食器官形态有差异也有相似,与其食物组成存在相关性和适应性。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利用长湖渔业资源,保护5种鲌及其他水产种质资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捕捞作业结构做出调整,加强禁渔期、禁渔区和渔具渔法管理,开展人工修复生态环境、人工增殖放流等工作,使长湖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和补充,以达到长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