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社会是中国古代的标签,它也经历了从衍生到成形的漫长发展过程。如果说夏商周三代孕育了中国儒学社会的胚胎,汉代塑造了中国儒学社会的骨架,那么到宋代经过长时期的过渡和曲折性发展,中国儒学社会的血肉及功能组织得到了全面发育和健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宋代儒学社会的发展既有其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的必然性。它和宋初提出和一以贯之被推行的文治思想有极大关系。本文试图去建构宋太祖推行文治和儒学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个过程是:首先因为“祖宗之法”在宋代被自觉遵行,文治思想在两宋被一以贯之地执行;其次为推行文治而形成了士大夫政治、强化科举制、兴建官学教育和鼓励学院教育等相关联的政治制度;再次文治政治制度又衍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儒学、重立宗法、重建宗族等文化、社会建设;最后在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互动下形成了与前代差异较为明显的社会,儒学社会也进入了成熟阶段。在总体框架上,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开头是绪论部分。重点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把握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展开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准备。接下来第一章分析宋太祖文治思想的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论述宋初实行文治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第二章为推行文治的具体政治形态,论述文治的支撑性制度即士大夫政治的建立和科举制的发展,并注重揭示制度建设对社会形态的影响。第三章具体论述文治制度下如何构建儒学社会:一是士大夫注重“行道”;二是儒学理论复兴;三是官学、私学兴盛,使儒文化扩散至整个社会;四是儒学精神引领的重建宗族运动。最后为结论,概述政治推动下的宋代儒学社会的具体形态以及历史影响、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