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工业既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也是环境污染大户,依靠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发展化工产业,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推行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本论文对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进行宏观层次和产品层次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宏观和具体产品两个层次对化工产业的环境协调性进行合理化评价,以指导化工产业的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化设计与改造。
在宏观层次,论文将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化学工业,对我国能源化工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范围包括炼焦工业、制气工业和炼油工业,将产业层次的物质流动状况、生态足迹与该产业的经济特征相联系,分析全国能源化工产业的直接物质投入量和总物质投入量,计算其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并用时间序列方法来分析近年来的能效利用情况,考察在全国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93年到2002年,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直接物质投入量和物质总投入量总体上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分别从3.12亿t、8.99亿t增加到4.50亿t、12.67亿t,同时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资源生产力逐步增长,废弃物的排放强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同一时期,能源化工产业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12 386.05万hm<2>增加到2002年的19601.86万hm<2>,而生态占用强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从15.44hm<2>/万RMB降到9.17hm<2>/万RMB,表明能源化工产业的生态效率在不断提高。该分析结果可为能源化工产品相关生命周期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对物质流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本身及其在产业层次上的应用也具有推动作用。
在产品层次,对化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LCA),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入手、全面评价生产过程的生态影响潜力,已经成为对化工产业及其产品进行环境协调性评价的重要方法。论文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化学工业LCA指标体系,包括目的与范围确定、清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解释,总结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模型。本论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在理论水平上与国际水平挂钩,在应用实践上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有助于促进LCA评价在我国化工产业与产品尺度上的实际应用,并对有关法规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支持,对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我国化工产业和企业的具体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化石能源及其主要次级能源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是开展材料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基础。论文研究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消耗以及产生的环境排放,分析原煤与原油的几种主要下游产品的能量消耗及其环境排放,涉及到的二次能源包括洗煤、焦炭、煤气、汽油、柴油、燃料油等。计算得到了2002年中国原煤、原油和天然气开采的生命周期总负荷和单位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涉及到的污染物排放包括液态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CO<,2>、SO<,2>、NO<,x>、CH<,4>、CO、烟尘等气态排放物。本生命周期清单是“从源头到大门”的完整清单,不仅可以应用于化工产业,而且是材料与产品生命周期清单或生命周期评价分析都必需的基础数据。采用本文所提出的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某乙烯生产工业进行了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对该评价体系在化工生产系统或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推广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单位量乙烯生产相关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生命周期消耗量分别为106.96 kg/t、1849.00 kg/t和438.14 m<3>/t,相关CO><,2>、SO<,2>、NO<,x>、CO、CH<,4>、乙烯和烟尘的生命周期排放量分别为1929.03、 7.36、8.41、11.67、7.08、5.30和12.08 kg/t,乙烯生产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单一指标结果为1.10×10<-10>年。在其生命周期影响中,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占据主要位置,在总负荷中所占的份额超过50%,而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在环境排放类影响类型中占据主要位置。评价结果还显示,对各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进行单项影响评价,生产过程中的乙烯、CO<,2>和NO<,x>排放是主要问题。与国外典型乙烯生产工艺过程相比,我国先进工艺A的单位乙烯生产相关生命周期环境负荷明显高于国外先进水平,高出50%以上。本评价结果能为乙烯工业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化提供技术支持,为相关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
论文最后总结了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在我国广泛实施的主要障碍,对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和LCA方法的自身理论与应用研究、我国相应基础性评价参数的确定、我国基础性生命周期清单的编制以及其在化学工业的具体应用等方面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